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09:54 | 只看该作者
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厢記二卷新刊合併王實甫西厢記二卷(元)王德信撰(明)屠隆校正 明周居易刻本。框高二十二·三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厢記》二卷,卷端題“赤水屠隆長卿父校正”。屠隆(一五四二—一六○五)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居士,别署由拳山人、一袖道人、蓬萊仙客等,晚號鴻苞居士,明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生有異才,嘗學詩於沈明臣。萬曆五年(一五七七)進士,除潁上知縣,調青浦縣,後遷禮部主事,歷郎中。被劾罷歸,縱情詩酒,尋仙訪道,以消胸中塊壘。與張鳳翼、王道昆、梅鼎祚、湯顯祖等交好。著有傳奇《曇花記》《彩毫記》《修文記》。工詩文,有《鴻苞》《棲真館集》《由拳集》《白榆集》等。《明史》卷二百八十八附《徐渭傳》後。《西厢記》本事源於唐元稹《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敷演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的愛情故事。金代董解元改編爲諸宮調,元王實甫改編爲雜劇,後又有明李日華、陸天池易北曲爲南曲,演爲《南西厢》。張鳳翼《新刻合併西厢敘》曰:“是集有南北之分焉。董解元、王實甫演爲北調,李日華、陸天池演爲南調……余見今之輕儇子弟,惟拾艷媚新詞,冀以炫耳目、娛心志,毫不諳作者勸懲大義……以故赤水屠先生爲當世博洽君子,而於西厢訂正縱閲,蓋不以曲詞苴視之也……觀者能會作者之意,則庶幾得古人立教之旨矣,此西厢合併也。”此爲西厢合併之始。後又有閔齊伋編《會真六幻》,收元稹《會真記》、董西厢、王西厢、李陸南西厢外,尚有關漢卿《續西厢記》(即《西厢記》第五本)。據蔣星煜《屠隆對〈西厢記〉所作校正的依據和得失》一文,屠隆所作校正,立足於“求調於聲者則協以和”,重點在曲牌定格、套曲組織及文章辭藻等方面,其校正本“不是案頭之曲,而是場上之曲”,其真正價值也在於“反映了當時舞臺演出的實況”。是本僅存《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厢記》二卷《新刊合併王實甫西厢記》二卷,卷端題“赤水屠隆長卿父校正”“樂天周居易子平父校梓”。前有插圖二十一幅,題爲“西厢合併圖像”。《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厢記》分二卷,不標折。《新刊合併王實父西厢記》前有屠隆“王實父西厢記敘”,敘末葉缺,分二卷,二十折,不標目。此本脱張鳳翼序,有他本單行《新刊合併董解元西厢記》存張序。據張序稱南北四種西厢,又今存單行周居易刊刻陸采《新刊合併陸天池西厢記二卷》,可知當時刊刻當爲董、王、李、陸四種西厢合併,今未見全本。此本爲西厢合併之始,雖僅存兩種,亦較罕見。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08 | 只看该作者
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唐)李吉甫纂修 清初抄本。框高十八·四釐米,寬十四·一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存三十四卷:卷一至十八、二十一至二十二、二十五至三十四、三十七至四十。李吉甫(七五八—八一四)字弘憲,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以門蔭入仕,唐憲宗元和二年(八〇七)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年檢校兵部尚書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充淮南節度使。六年授金紫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平章事。九年暴病卒,年五十七。贈司空,諡號敬憲。著《六代略》三十卷、《十道圖》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經》十卷、《國計簿》十卷、《元和郡縣圖志》四十卷、《百司舉要》一卷等。今僅存《元和郡縣圖志》。《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八、《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有傳。是書撰成於元和八年,所謂“元和”,是指成書於憲宗元和年間,而非記述“元和”時的疆域。元和時期,削藩鎮、籌邊防爲重要議題,時人認爲“建州域,物土疆”,“事關興替,理切安危”。李吉甫云:“成當今之務,樹將來之勢,莫若版圖地理爲切。”故是書“辨州域之疆理”,“分天下諸鎮,紀其山川險易故事,各寫其圖於篇首”(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序》),以太宗貞觀十三年(六三九)大簿區劃爲綱,配合當時的“四十七鎮”,分十道:關内道四卷、河南道七卷、河東道四卷、河北道三卷缺一卷、山南道四卷缺二卷、淮南道一卷缺、江南道六卷、劍南道三卷、嶺南道五卷缺二卷、隴古道二卷。元和時,黄河南北五十餘州爲藩鎮割據,川西淪於吐蕃,李吉甫仍因十道劃分,旨在恢復舊土,使之循名核實,用意深刻。同時,又正視現實,“起京兆府,盡隴右道”。書例則取初唐魏王李泰《括地志》,對《太平寰宇記》及元、明、清《一統志》影響巨大,開我國地方總志之先河。《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贊此書“輿記圖經,隋唐《志》所著錄者,率散佚無存。其傳於今者,惟此書爲最古,其體例亦爲最善。後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範圍。今錄以冠地理志之首,著諸家祖述之所自焉”。原書總四十二卷,至北宋圖已亡佚,南宋時志亦缺損,今存僅三十四卷,缺卷第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卷一、九、十八、三十三亦有殘損。散佚部分清繆荃孫輯有《元和郡縣志缺卷逸文》三卷、清嚴觀輯《元和郡縣補志》六卷。因缺圖,又名《元和郡縣志》。是書以府或州爲敘述單位,先列府或州名,記開元與元和户數、歷史沿革、境界、八到、貢賦、轄縣等,次各縣沿革、山川、城邑、古迹、物産、交通、重大事迹等。疆域政區沿革上溯周秦兩漢,及魏晉南北朝,至唐初。是書自問世以來一直以抄本行世,至南宋淳熙三年(一一七六)張幾仲(字子顔)於襄陽幕府刊刻此書,附程大昌、洪邁、張幾仲後跋。程氏云:“本朝(宋)疆理天下,率多本唐,則是書之備稽究,特與今宜。”洪氏云:“一旦天子讀此書,悼河山之獨西,想燕冀而慷(忼)慨,睠爲(焉)北願,思有所出。”則是書宋刊本之旨顯矣。後戰亂頻仍,刊本亡佚,獨賴數抄本存世。至清始又刊之,爲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武英殿刊本、嘉慶二年(一七九七)孫星衍刻岱南閣叢書本、光緒六年(一八八〇)金陵書局刊本。此本爲清初抄本,全書有兩處朱筆校改:第三册卷五第十七葉“亦日”改“亦曰”,“流水”改爲“允水”;第六册卷十二第七葉,“絳州”增一“絳”字。黄丕烈跋陳樹華抄本《元和郡縣圖志》云“抄本必以舊乃佳”,此本所從源自宋版,出怡親王府,頗可寶貴。此本鈐有“怡府世寶”“明善堂珍藏書畫印記”“安樂堂藏書記”“結一廬藏書印”“仁龢朱復廬校臧書籍”“子清真賞”“涵芬樓”“海鹽張元濟經收”諸印,曾經怡親王弘曉、朱氏結一廬、張元濟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14 | 只看该作者
佩觿三卷(宋)郭忠恕撰 辨證一卷明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孫沐萬玉堂刻本。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五·八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邊。郭忠恕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弘光元年馮舒抄本《汗簡》時已介紹。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二十《題危恕齋佩觽錄後》云:“《禮》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觽,解結之具也。其狀如錐,以象骨爲之,取其堅强而不折,滑澤而不滯。常佩於身,備適用也。絲縷纓帶之結以觽解,經學理義之疑,以恕齋此《錄》解,故曰《佩觽錄》。”明馮復京《六家詩名物疏》卷十七《國風衛二》云:“觽,《禮記》云‘子事父母,婦事舅姑,左佩小觽,右佩大觽’。注,觽貌如錐,以象骨爲之。《説文》云:‘觽佩角鋭,耑可以解結。毛云成人之佩也。劉向云治煩决亂者,佩觽。’”可知郭忠恕以《佩觽》名己書,蓋取觽可解惑釋疑之義。此書首題“朝請大夫國子周易博士柱國臣郭忠恕記”,此爲郭氏入宋前在後周所任之官職。上卷總論,歷舉俗書之誤,備論形聲訛變之由,分造字之旨、四聲之作和傳寫之差三科;中、下二卷,則取字畫近似者,以四聲分爲十段,加以辨析;末附與《玉篇》《廣韻》音義異者十五字。又附《辨證》一卷,以《説文》《集韻》《魯語》《刊謬正俗》《廣韻》《尚書故實》等辨證一百餘字,爲考證之資。後附《郭忠恕傳》和《談苑》《集古跋尾》《嘉祐雜誌》《玉壺清話》《麈史》《五代史補》等有關郭氏記載。最後爲徐充《題新刻佩觿後》。徐充云:“《佩觿》三卷,考論字源,邃窮肯綮,學者宗焉。嘗與顔祕監《干祿字書》並刻於宋,遂成二妙。”本書另有張士俊重刻本,其中附張氏重刻跋,稱:“《佩觿》一書,考諸宋《藝文志》,與《汗簡》並列,皆郭宗正忠恕所撰述,其《佩觿》尤詳變隸以降字學寖失之由。其書世不多見。”《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一是書提要云:“忠恕洞解六書,故所言具中條理。……忠恕所論,較他家精確多矣。”故王力之《中國語言學史》將此書與唐顔元孫《干祿字書》、宋張有《復古編》並列爲正字法之書。於漢字源流考證、字學研究等,頗有啓發。此本版心有“萬玉堂雕”字樣,知爲明嘉靖孫沐萬玉堂刻本。孫沐,字志新,明太學生,丹陽人,好古博雅,有萬玉堂,刻《太玄經解贊》十卷、《干祿字書》一卷等書。據徐充跋,此書有宋刻本,惜流傳未廣。孫氏續刻此書作爲家塾訓諸子之用,徐充家藏有此書與《干祿字書》影宋抄本,故以兩書相校並重刻。後出之《佩觿》單刻、叢刻本若干種,如明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李齋芳刻本、萬曆十八年吳期炤刻本、毛氏汲古閣抄本、明萬曆格致叢書本、明刻唐宋叢書本、明宛委山堂刻《説郛》本、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〇)張士俊澤存堂五種本、《四庫全書》本、清末續知不足齋叢書本、民國《叢書集成初編》本等,多以此刻爲祖本。此本源出宋本,既爲舉世之稀珍,又以探源宋槧足貴,雖梓明代,要與天水遺刊同其罕秘。此本曾爲周叔弢插架之物,鈐有“曾在周叔弢處”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19 | 只看该作者
南部新書十卷(宋)錢易撰 明刻本 錢曾、胡珽校 何焯、周錫瓚、顧廣圻校並跋。框高二十·三釐米,廣十三·八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錢易(九六八—一〇二六)字希白,吳越王倧之子。入宋後,年十七舉進士,以才藻知名。真宗朝纍遷至左司郎中,爲翰林學士。才學贍敏過人,數千百言,援筆立就。蘇易簡贊其“爲歌詩殆不下(李)白”。擅長尋尺大書行草。喜觀佛書,曾校理《道藏經》,著《殺生戒》,有《金閨》《瀛州》《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青雲總錄》《青雲新錄》《洞微志》卷一百三十。《宋史》卷三百十七有傳。此書是宋真宗大中祥符間錢氏知開封縣時所作,抄纂《國史》《太平廣記》、唐人筆記以及小説野史而成,以十天干分卷,凡約八百五十餘條。所記以唐時士大夫遺聞佚事爲主,間及五代、宋初。主要内容有唐代政治制度及官場典故;唐代狀、敕、令、式等原始文書史料;人物事迹之可補史傳者;音樂百戲、節慶風俗、衣食器物等瑣屑雜事。雜采諸書,行文簡潔,而罕涉怪異,史料價值甚高。《四庫全書總目》將之歸入卷一百四十子部小説家雜事類,並提要評云:“多錄軼聞瑣語,而朝章國典,因革損益,亦雜載其中,故雖小説家言,而不似他書之侈談迂怪,於考證尚屬有裨。”李慈銘《越縵堂日記》亦云:“其書言唐事者十之九,多資掌故,足裨兩書之闕。希白世居吳越,唐之故老,多居其國,故承平文獻,述之尤詳。” 卷首題“籛後人希白”,《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謂“蓋以《姓譜》載錢氏出籛鏗也”。《郡齋讀書志》袁本雜史類、小説類重出此書,衢本入雜史類,均作五卷。《直齋書錄解題》作十卷,題作《南郡新書》,“郡”字恐誤。《宋史·藝文志》以下均作十卷。晁氏所記五卷本,提要推測“殆别一合併之本也”,抑或有缺失,已不得其詳。是書有嘉祐元年(一〇五六)其子錢明逸序,謂“以《新書》次爲門類,繕錄净本,致於鄉曲,以圖刊鏤”,然傳世各本未見分門别類。是書宋本久佚,行世多爲轉相傳錄之本,明刻本亦十分稀有。此本原爲清初錢曾述古堂舊藏,錢明逸序原佚,錢曾收得後手錄補全,書中瘦筆批點字體亦出錢氏之手。卷末有“孟公”跋,云錢氏不得宋刻名抄是正,訛脱尚多,“康熙庚寅余從心友架上借閲,稍改其可知者”。庚寅即康熙十九年(一七一〇)。後又經胡珽、何焯二人批校,胡批粘浮簽,何氏作朱批。嘉慶間書歸周錫瓚,卷首有周氏簽條云:“此是錢、何兩先生校正,别無副本,内夾簽條亦不可遺失。”慎加護持如是。黄丕烈曾借讀此本,《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謂何氏等所校有未可盡據者,故未曾過錄諸家校語於自藏抄本之上,云“余之不敢錄入校語者,正恐妄人强作解事爾”,顧廣圻跋亦謂“義門所改頗有未妥者”,而“其駁正也是翁所校之誤多是”。傳世各抄本多經不熟唐事之人改竄,此本爲存世最早之本,多存舊貌,諸家批校亦頗有可取之處,故再造影印行世。鈐有“虞山錢曾遵王臧書”“平陽伯子”“汪印士鐘”“曾在周叔弢處”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22 | 只看该作者
廣川書跋十卷(宋)董逌撰 明吳氏叢書堂抄本 黄丕烈校 葉萬、顧蒓、張蓉鏡、席佩蘭、方若蘅跋。框高二十二·三釐米,寬十三·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紅格,紅口,四周雙邊。董逌(生卒年不詳)字彦遠,東平(今屬山東)人。靖康中爲國子監祭酒。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四月率諸生至南京勸進,除宗正少卿,轉江東提刑,旋召爲中書舍人,充徽猷閣待制。家富藏書,有《廣川藏書志》二十六卷,早佚。博學好古,收藏鐘磬鼎彝及石刻、書畫頗多,長於鑒别,考訂精當。又有《廣川畫跋》六卷、《廣川詩故》四十卷。董氏以附張邦昌而人品不足道,其鑒賞水平則爲世人所推崇。事迹散見張嵲《紫微集》、王明清《揮麈前錄》、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等。此書是金石碑帖文字考證及鑒賞心得之作。題曰“廣川”,從其郡望。卷一至三跋周以前銅器銘文六十六則;卷四跋《秦公敦銘》《詛楚文》等秦代銘刻十五則;卷五跋漢代金石銘刻十一則;卷六跋魏晉六朝至隋之碑、帖、表、銘,包括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智永《千字文》等名帖計五十七則;卷七跋唐宋書迹一百三十三則;卷八跋《魯公祭侄文》《懷素七帖》等唐代書迹三十三則;卷九跋《劉統軍碑》《平淮西碑》等碑帖十一則;卷十跋五代至宋書帖十二則。各條下詳記其來源出處、流傳軌迹,考辨金石真贋、書法源流、書體流變等等,雖難免舛誤,終不掩其鑒别之精。《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之曰“論斷考證,皆極精當”。别本或有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其子棻所撰序,簡述成書始末,爲此本所闕。書成後並未刊行,董棻序云“繕寫藏諸家廟,别錄以示子孫”,以抄本行世,故《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等俱不載。明末收入毛晉《津逮祕書》,始有刻本,其後多以《津逮》本爲基礎,參校其他抄本翻刻。此本是明吳寬叢書堂抄本,所收各條與其他抄本、刻本相校,條目、歸卷、文字頗有不同。吳寬(一四三五—一五〇四)字原博,號匏庵,室名“叢書堂”“匏案”,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至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定。《明史》卷一百八十四有傳。《藏書紀事詩》卷二稱其抄本“精采奕奕,筆法絶似蘇長公”。此本版心有“叢書堂”三字。上册字體粗率,下册書法秀美,寫樣當非出一人之手。有朱筆眉批,前人定爲吳氏手迹。上册末方若衡跋云:“道光辛卯秋九月,從味經書屋假校陸敕先藏本,正訛字二十餘處。吳文定叢書堂抄本素稱善本,良然。”方氏校訛字於原字之側。下册末顧蒓跋云:“叢書堂精鈔本,内有文定手蹟校舊抄别本,多是正,珍護之。”書末有明藏書家葉樹廉(名萬,一字石君)跋,述得書及流傳過程,鈐“樹廉”“石君”印。清嘉道間歸黄丕烈,有簽條校語兩處,錢大昕曾借讀並題款。後爲張蓉鏡“小琅嬛福地”所得,鈐“在處有神物護持”“蓉鏡珍臧”等印。書衣有題識云:“此書毛氏雖曾刻本,以此校彼,多所是正,且幾及三百年舊寫本,更爲罕見,讀者宜寶藏之。”又有“周暹”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30 | 只看该作者
靖康孤臣泣血錄二卷 題(宋)丁特起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張豫誠刻本。框高二十·七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白口,四周雙邊。丁特起(生卒年不詳),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太學生。靖康之際數上書言戰和事。紹興五年(一一三五)由貴州文學特差鼎州龍陽縣尉。事迹見此書自序及《建炎以來繫年要錄》等。是書所記自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十一月五日起,至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五月一日即位止,載北宋末汴京失守、徽欽二帝被金兵擄而北還之事,欲以激忠臣義士之心,正亂臣賊子之罪。《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謂“其中稱范瓊爲高義,而於瓊殺吳革一事亦無貶詞,頗乖公論”。彭元瑞《知聖道齋讀書跋》亦曾歷舉其立論偏頗及偶誤之處。然館臣及彭氏之所指摘,多關乎史家筆法,若書中所載史實,則多爲作者親歷目擊,自是第一手重要史料,故是書盛行當世,《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等引用頗多。卷前有丁特起自序。《四庫全書總目》以書中直書“太學生丁特起上書者三,皆不似自述之語”,又其“自序粗鄙少文,敘事亦多俚語”,頗疑“當時好事者所爲,以特起上書有名,故以托之”。後世書目或因此而著錄爲“題丁特起撰”。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五以爲是書初出,已見引於著述之家,且自陳振孫以來,皆署丁特起,未嘗疑其依托,四庫館臣之説,不足採信。此本前卷版心上方刻“靖康元年”,後卷版心刻“靖康二年”。寫刻精緻。卷首萬曆三十四年丙午王在公序云:“長洲張豫誠出其先人藏本付梓,梓成,余撮其大旨。”可知此爲張豫誠刻本。《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著錄《孤臣泣血錄》三卷《拾遺》一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十二雜史類存目一所收爲明吳思所刊一卷本,云“首尾完具,年月聯貫,不似有所闕佚者,殆後人所合併耶”。又《浙江採集遺書總錄》有寫本《靖康紀聞》一册又《紀聞拾遺》一卷,題“宋太學生武陵丁特起撰”,“疑即《孤臣泣血錄》也”。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八亦著錄清錢塘吳氏四古堂抄本《靖康紀聞》一卷附《拾遺》一卷,云“《紀聞》所載與《泣血錄》全同,大約輾轉抄傳,或更名爲《靖康蒙塵錄》,名雖三而實則一也”。蓋傳刻、傳抄不一,内容無大異,而題名、卷帙屢有改易。《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十七曾引及丁特起《孤臣泣血錄拾遺》云云,則恐今傳本較陳振孫著錄之本已有闕佚。《四庫全書》所收吳氏刊本今亦有多部存世,取校此本,可得異文若干,如第三葉“既嘗許之”,吳本“許”誤作“與”;“敬瑭”,吳本“瑭”誤作“塘”之類,皆可據此校正。此書又是《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等書之原始資料,可以互相參正。鈐有“劉明陽王静宜夫婦讀書之印”“寶静簃王静宜所得祕笈記”“研理樓劉氏臧”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30 | 只看该作者
尊前集二卷 明刻本。框高十七·八釐米,寬十一·七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 白口,四周單邊。歐陽炯《〈花間集〉序》有“競富於樽前”之語,“樽前”即爲“尊前”。《尊前集》意爲宴席飲酒助興之詞篇。此集乃我國較早之唐五代詞選集,編錄帝王與李白等文人詞共二百餘首。前人考證《尊前集》編者大體可歸納爲四種説法,而以謂宋初人較爲可信。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及胡仔《苕溪魚隱叢話》等對該書均有稱述,可知北宋時已有此集。宋人提及此書時,多稱《唐尊前集》,因謂此書爲唐末人所編。然書中李煜詞皆題“李王”,考李煜於宋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卒後追封爲吳王,可知當爲北宋人所編。作爲早期詞集,《花間集》《尊前集》常爲人所樂道,堪稱“姊妹篇”。但與《花間集》僅選晚唐、五代人詞,且詞風單一不同,《尊前集》所選詞作多,且詞人盛、中、晚唐均有,風格多樣,較全面地反映了早期文人詞的風貌,是研究早期詞的珍貴資料。此集自南宋以後,極少流傳。直到明萬曆十年(一五八二),始有嘉興顧梧芳刻本(即此再造影印底本)。但該集較通行者乃明末毛氏汲古閣刻《詞苑英華》九種本,首有明萬曆十年所撰之引,云:“聯其所製,爲上下二卷,名曰《尊前集》,梓傳同好。”又云:“余愛《花間集》,欲播傳之,而余斯編第有類焉。”卷末有編者後序,稱此本依明刻本重刻,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書口雙魚尾。至於明顧梧芳刻本,則流傳不甚廣,國家圖書館藏有下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上卷在國家圖書館被發現,核對舊藏下卷,確認是明萬曆顧梧芳刻本無誤,至此,這部珍本纔重現於世。顧梧芳刻本的合璧,爲廣大學者研究中國早期詞提供了難得的研究資料。參照該本,毛氏汲古閣刻本的訛誤得以糾正。此本收三十六家詞人詞作二百八十九首,無目錄,上卷開首題“明嘉禾顧梧芳編次,東吳史叔成釋”,然後依次是明皇一首、昭宗二首、莊宗四首、李王五首、李白十二首,至張泌一首結束,先君後臣,有條不紊。下卷開首爲毛文錫一首、歐陽炯三十一首、和凝七首,至徐昌圖三首止。上卷書後有王國維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墨筆題跋,跋語云:“明顧梧芳刻《尊前集》二卷,自爲之引,毛子晉刻入《詞苑英華》,題爲梧芳所輯,朱竹垞跋称吳下得吳匏庵少鈔本,取顧本勘之,靡有不同,因定爲宋初人編輯。”説明前人曾誤以爲此書爲顧梧芳襲用舊名的新編。清代朱彝尊見到明前期吳寬手抄《尊前集》一卷,取顧本對校,詞人之先後、樂章之次第,均無不同,證實顧本衹是以舊本分爲二卷而已。王國維在詞的創作及研究方面均頗有造詣,跋語中對編者與所收詞作真僞均有考證。此外,王國維在跋語中曰:“光緒戊申仲夏借叔藴先生竹垞藏本跋而歸之。”交待與羅振玉之間的書籍往來。此本刊刻精工,標點存於字裏行間。引言與跋語墨迹稍重,兩卷字墨也稍有差異,下卷較上卷字稍清,墨更烏,上卷鈐有“醧舫”“松陵史蓉莊臧”“羅印振玉”“羅繼祖”“甘孺”“大雲燼餘”等印,此卷曾經朱彝尊手,後被羅振玉收藏,又經其孫羅繼祖保管,後入藏國家圖書館。下卷鈐有“至樂莫若讀書”“程思齋”“羅印振玉”“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可知下卷原爲羅振玉藏書,後被鄭振鐸收藏,後隨鄭氏書捐贈國家,在國家圖書館,兩書終於再成完帙。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33 | 只看该作者
定盦詞五卷(清)龔自珍撰 清抄本 龔橙校並跋。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直格。龔自珍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清道光七年手稿本《定公破戒草》時已介紹。龔氏十九歲始倚聲填詞,二十一歲成《懷人館詞》三卷,段玉裁《經韻樓集》卷九《懷人館詞序》稱:“余索觀其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雲逝,有不可一世之槩。尤喜爲長短句,其曰《懷人館詞》者三卷,其曰《紅禪詞》者又二卷,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於文章,銀盌盛雪,明月藏鷺,中有異境……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絶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 此本内容包括《無著詞》《懷人館詞》《小奢摩詞》《景事詞》《庚子雅詞》五種,經龔自珍子龔橙手校,行間校字即出橙手,間有數葉如《小奢摩詞》《景事詞》通體爲橙所書,可視作龔橙校輯稿本。龔橙(一八一七—一八七八)初名公襄,字孝琪,又作孝珙,號昌匏,晚自號半倫。幼好學,兼識滿、蒙及唐古忒文字。著書好爲新奇可怪之論,爲世駭愕。裘毓麟《清代軼聞·龔半倫傳》説橙“中年益寥落,至以賣書爲活。舊所藏書畫古玩,斥賣略盡”。撰有《元志》五十卷、《雁足燈考》二卷、《詩圁》稿本、《理董許書》二十一册稿本等,又編《孝珙手抄詞》《龔定盦别集》《定盦詩集定本》。據龔橙書後跋語,是本爲龔詞定本,校於咸豐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冬,正文有墨色删削圈改痕迹,書眉附校語,頗具文獻價值。如《桂殿秋》(二首)若依吳煦刻本《定庵詞選·無著詞選》編次,似作於嘉慶壬申(十七年)之後。龔橙手校本此兩闋詞序云“庚午六月望”,樊克政、郭延禮等學者進而論證,此兩闋或作於嘉慶庚午(十五年)。與吳煦刻本相較,此本文字異同不少,如《菩薩鬘》中“輕寒”作“秋陰”,“秋思正沉吟”作“員鏡午粧遲”,“秋陰幾許深”作“鮫綃濯罷時”等,可資校勘者參稽。目前較爲通行之王佩諍校本、楊伯嶺箋説本皆以此本爲底本。此本鈐有“椿蔭書屋珍臧”“長樂鄭氏臧書之印”“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35 | 只看该作者
秋水軒倡和詞二十六卷(清)曹爾堪撰 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遥連堂刻十一年增補本。框高十八·五釐米,寛十三·六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曹爾堪(一六一七—一六七九)字子顧,號顧庵,浙江嘉善籍,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順治九年(一六五二)進士。博學多聞,工詩,善書畫,不輕授人,故罕有流傳。曹氏爲柳洲詞派盟主,早年善作豔詞,多有宴飲狎妓之作。與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並稱“海内八家”或“清八大詩家”。有《南溪詞》二卷傳世。《清史列傳》卷七十有傳。“秋水軒倡和”是清初詞壇上的一件盛事。康熙十年,周在浚寓居其父周亮工友人孫承澤在京師的别墅秋水軒,一時名公賢士,無日不來,相與飲酒,嘯詠爲樂。六月二十日,曹爾堪“見壁間酬唱之詩,雲霞蒸蔚,偶賦《賀新涼》一闋,廁名其旁”(《秋水軒倡和詞紀略》),成爲“秋水軒倡和”活動的首倡者。嗣後龔鼎孳、紀映鍾、徐倬等詞人紛紛加入其中,倡和活動持續至本年歲暮周在浚離京。康熙十一年六月,周在浚返京師,秋水軒倡和又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繁榮,是年六月二十三日,周亮工去世,秋水軒詞人紛紛作詞悼亡,是爲秋水軒倡和最後一次成規模的倡和活動。與同爲清初倡和活動的“江村倡和”“廣陵倡和”相比,秋水軒倡和活動的内容更爲豐富多彩。既有節日倡和、祝壽倡和,也有送别倡和、悼亡倡和、詠物倡和等題材。而經過秋水軒倡和與陽羨詞派的醖釀發展,清初詞風由花間派的婉約綺麗向蘇軾、辛棄疾式的豪放曠達轉變。康熙十年冬至,汪懋麟撰《秋水軒倡和詞序》,稱“詞非一題,成非一境,統冠之以‘秋水軒’者,大都登壇樹幟,鼓諸軍之氣,而卒以奏成功者,雪客之力爲多也”。王士祿《秋水軒倡和題詞》亦有“雪客因强余更賦,因再補作”云云,可知在秋水軒倡和活動的過程中,周在浚實爲中心人物,他既是活動的先導者之一,又是活動的參與者與推動者,更是《秋水軒倡和詞》的編刊者。周在浚(一六四〇?—一七〇〇)字雪客,號梨莊,河南祥符(今開封)人。以貢監生考充國子監官學教習,後任職山西幕府。周在浚幼承家學,在文學和史學上都有建樹。歷經十年注《南唐書》,著有《梨莊詞》《花之詞》。此本《秋水軒倡和詞》共收入曹爾堪、梁清標、龔鼎孳、紀映鍾、徐倬、王豸來、陳維岳、沈光裕、宋琬、王士祿、龔士稹、陳祚明、張勄、曹貞吉、吳之振、汪懋麟、杜首昌、周在浚、王槩、王蓍、宗元鼎、蔣文焕、馮肇杞、吳宗信、黄虞稷、張芳等二十六家詞人的一百七十六闋“剪”字韻《賀新涼》詞。因其中錄有悼亡周亮工的詞作,可知編成當不早於康熙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該書按人編次,人各一卷。書口所題葉碼則接續,其中第一至七十六葉書口下端題“辛亥”,第七十七至八十四葉題“壬子”,可知此本爲康熙十年(辛亥)付刻,十一年(壬子)續刻而成。而内封鎸有“遥連堂藏板”字樣。遥連堂是周亮工早年寄居張民表家時的室名,後周氏刻書用此名,或有不忘本初之意。書中鈐“四藏樓藏書”“景賢”“曉岑”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44 | 只看该作者
廣川畫跋六卷(宋)董逌撰 明嘉靖韓宸刻本 黄廷鑑校。框高二十一·二釐米,寬十四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董逌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吳氏叢書堂抄本《廣川書跋》時已介紹。是書共錄畫作題跋一百三十四篇。畫作主題多爲歷史故事及人物風俗,宮廷藏品及私人所藏皆錄。以考據和鑒賞爲主,亦評畫理和畫法,兼述畫作所反映時代之風尚、章程、儀式,但不究畫作技法之優劣,衹據詩文、題跋、人物及故事來源明解釋疑、訂誤辨訛。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卷二十八曰:“蓋不甚評畫之高下,但論古今之章程儀式,可謂極備。若天子欲議禮制度考文,則此書恐不可缺。”近人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亦評曰:“題故事圖畫,應以此種爲正宗,然非學有本源者不辨,故後來無能效之者。” 《直齋書錄解題》《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佩文齋書畫譜》《四庫全書總目》《皕宋樓藏書志》等皆有著錄。是書卷前有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劉大謨序,曰:“聞(逌)有書跋六卷,想在昔以善書名者靡不經其品題,而篆、隸、正、草、行書、八分之微旨奧義發明殆無餘藴矣。若得原本與此共爲一編,更與升菴近刻《宣和書畫譜》並傳於世,則凡遊藝於翰墨丹青者,寧不得以契其六法而達其三昧矣乎。”意謂若得《廣川書跋》原本,與此《畫跋》共爲一編,同時付梓,可令遊藝於書畫者契六法,達三昧。表明寫此序時,是書已付梓。劉大謨(一四七六—一五四三)字遠夫,儀封(今屬河南)人,方志學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圖書館著名版本目錄學家趙萬里先生曾在本書編目草片附注:“楊慎跋,框外左下角原有‘什邡縣知縣韓宸刻’一行,此本脱。”是書卷末確有楊慎跋,韓宸曾爲楊慎門生,大理(今屬雲南)人,明嘉靖任什邡令。故是書著錄爲明嘉靖韓宸刻本可信。是書鈐“鐵琴銅劍樓”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45 | 只看该作者
[洪武]平陽志□□卷(明)張昌纂修 明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刻本。框高三十·九釐米,寬十九·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存九卷:卷一至九。是書未著撰者,《山西文獻總目提要》此條寫作“張昌修纂”,未詳何據。張昌(生卒年不詳),臨汾(今屬山西)人。元代進士,不就顯職,乞爲晉山書院山長。入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聘至禮部,講究禮儀,上深嘉之,除國子監助教,授皇太子經。尋致仕。甲子(洪武十七年  一三八四)、丁卯(洪武二十年  一三八七)、庚午(洪武二十三年  一三九〇)三科連考本布政司鄉試。修平陽郡志。嘗撰《平陽府臨汾縣創建縣學記》《新修華池神行祠記》《勤政堂記》《武聖門記》《新修中鎮廟碑》等。並爲清音亭賦詩:“清音亭上春無限,且放滄浪入管弦”(清高塘修[乾隆]《臨汾縣志》卷二)。有《存齋稿》。張昌在元代所撰碑刻,現存兩通,一通在堯廟,近年出土;一通在陶寺關帝廟,題爲《襄陵縣陶寺里新修關公行祠碑》。是本卷前《序》末題“洪武壬戌春三月甲子金華朱林可謹識”。壬戌,即洪武十五年,知此志蓋爲是年修成付梓。明清以來公私藏書目錄概未著錄,可知傳世甚稀。全志無目錄。前四卷爲平陽府總説,包括沿革、州縣、山川、風俗、鄉里、公廨、壇墠、坊巷、土産、渠堰、關隘、古迹、陵墓、臺榭、寺觀、仕宦、仙道、人物、驛傳十九門。以後每卷記一縣或數縣,縣首有圖。卷五至卷九記述臨汾、洪洞、趙城、襄陵、太平、浮山、岳陽、曲沃、翼城、汾西、蒲縣十二州縣,其餘州縣闕失。州縣所記門類與府基本相同,衹是“州縣”目改爲“鄉”目,多“里路”目,缺“驛傳”目。志中不見歷任職官,不見賦税户口,不見藝文。明代平陽府轄六州二十九縣,該志除平陽府外,共記有十二個州縣的有關資料。[洪武]《平陽志》的價值在於保存了一些明代以前和明初的資料,且許多記載經過作者實地核實,足可珍貴。一九八○年前後,中國國家圖書館在整理書庫時發現該殘本三册,未見國内外圖書館著錄,爲存世孤本,亦是山西省目前最早的地方志原刻本,彌足珍貴。是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46 | 只看该作者
柳洲詞選六卷(清)錢煐 戈元穎 錢士賁 陳謀道輯 清初刻本。框高十九釐米,寬十四·二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單邊或雙邊。柳洲,指今浙江嘉善及上海金山、松江部分地區。柳洲之名源自明清之際浙江嘉善縣治魏塘鎮之名勝柳洲亭。嘉善左連嘉興,右接華亭,明代即爲文人淵藪,明末清初重要詞派之柳洲詞派即産生於此。柳洲詞派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至崇禎時大盛。沈雄《柳塘詞話》稱其時“柳洲諸公寄情於《虞美人》者,不下百家”。以曹爾堪、魏學渠、錢繼振、吳亮中等結社唱和的“柳洲八子”最爲著名。柳洲詞派以江南望族文化爲主,影響和承續作爲典型傳承方式,曹、魏、錢三大家族爲該詞派的主體,幾代綿延,兄弟子侄多爲詞人。《柳洲詞選》爲柳洲詞派作品選編,編選者錢煐字蔚宗,戈元穎字長鳴,錢士賁字巖燭,陳謀道字心微,俱柳洲詞人。此書凡六卷,卷一至二小令,卷三至四中調,卷五至六長調。卷首目錄自卷二始,卷一目錄佚。序、引、凡例等皆無可考。目錄之後,附所選詞人姓氏錄,首爲“先正遺稿姓氏”,列元明詞人四十一家,名下有小傳,皆《柳洲詞選》編集時已過世者。次爲“名公近社姓氏”,列清初詞人一百一十七家,名下僅注字號,無小傳。凡收嘉善詞人一百五十八家,詞作五百五十二首,柳洲詞派主要人物囊括殆盡。其詞作有專集專卷者凡三四十家可考,然傳世極少,此書爲研究柳洲詞派詞人詞作之主要依據,亦爲研究明清之際江南家族文化之重要資料。《柳洲詞選》所收詞作時間跨度大,其中元代吳鎮,明代前期孫詢、姚綬、陸垹等並非明末清初柳洲詞派人物,《詞選》亦溯源而列入。《詞選》所收詞人以萬曆中後期較爲集中,該期著名詞人有支大倫、袁黄、沈師昌、支如玉、錢士升、魏大中等。年代最晚者應爲李炯,此人後爲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拔貢。總計該詞派活動約百年。此爲清初刻本。順治十七年(一六六○)所刊《倚聲初集》已大量選錄《柳洲詞選》,因知《柳洲詞選》應先於《倚聲初集》成書。國家圖書館另藏有陳增新、李煒、曹鑒平、魏允枚等合輯《柳洲詩集》十卷,刻於順治十六年,《柳洲詞選》刊刻時間應與之相近。此書原屬倫明藏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爲傳世孤本,彌足珍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4 | 只看该作者
四大奇書第一種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明)羅本撰(清)毛宗崗 杭永年評定 清康熙刻本。框高十八·九釐米,寬十一·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單邊。羅本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嘉靖元年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已介紹。毛宗崗字序始,號孑庵,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毛綸(號聲山)之子。著有《孑庵雜錄》。其生年或生活時代,歷來説法不一,大體以明末清初説爲主。陳翔華《毛宗崗的生平與〈三國志演義〉 毛評本的金聖歎序問題》考證其人生於明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卒年當在清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春後或次年以後。與其父毛綸皆曾坐館課徒。平生交往先後有長洲浮雲客子、蔣燦、蔣銘、蔣之逵、蔣深、金聖歎、尤侗、褚人獲、金豫晉諸人。杭永年,生平事迹待考。毛綸《第七才子書琵琶記總論》有云: “昔羅貫中先生作通俗《三國志》一百二十卷,其紀事之妙,不讓史遷,却被村學究改壞,予甚惜之。前歲得讀其原本,因爲校正,復不揣愚陋,爲之條分節解。而每卷之前,又各綴以總評數段,且許兒輩亦得參附末論,以贊其成。書既成,有白門快友見而稱善,將取以付梓,不意忽遭背師之徒欲竊冒此書爲己有,遂致刻事中擱,殊爲可恨。今特先以《琵琶》呈教,其《三國》一書,容當嗣出。”黄霖《有關毛本〈三國演義〉的若干問題》揣測毛綸所謂“背師之徒”,所指即是杭永年,他對毛綸父子稿本作了無足輕重之個别修改,然後以“定”本身份出現在署名地方,雙方最終以“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的妥協方式署名出版。是書内封邊欄外刻“聲山别集”,欄内右刻“古本三國志”,左刻“四大奇書第一種”大字二行,“種”字下有“天香書屋”。首李漁序,次凡例,次總目,次繡像,次讀法,次卷次。《三國演義》爲羅貫中力作,它以三國時期歷史爲主綫,演義從漢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 )到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晉滅吳統一全國爲止一百餘年史事,小説“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通過藝術構思,以宏大場景描寫魏、蜀、吳三國約半個世紀的紛争與興衰過程,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張飛、關羽等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在藝術上取得很高成就,成爲歷史演義小説的典範,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殊深。清康熙間,毛綸、毛宗崗父子進一步修訂羅氏所作《三國演義》,在思想内容、情節、回目、文字等方面都作了加工潤飾,並附評語,成爲近代最通行版本。毛氏評人物重點,一是以綱常爲度品評是非優劣,二是重作品表現人物技巧,而較少論述人物個性。因而在評改時將李贄評本中那些表現性格複雜或矛盾的文字予以删除,同時將人物品質的某些特徵誇張化、絶對化、臉譜化,其“三絶論”就是這種做法的理論概括。他寫曹操突出誇張其奸而少雄,寫劉備則仁中無暴,寫孔明則智而無奸,寫關羽則義而不詐,如此等等。儘管這些類型化人物也能給人以單純和諧之美,但杜松柏認爲,相對於李贄評本而言,是種後退(《〈李笠翁批閲三國志〉李漁評點的價值淺探——從與毛批的差異談起》)。“四大奇書”最早刻本是明嘉靖壬午(元年一五二二)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此後新刊本大量湧現,至明末不下二十種,它們大多以嘉靖本爲底本,衹做些插圖、音釋、文字增删及卷數、回目的整理工作。至毛評本出,版本亦是異彩紛呈。日本學者上田望將毛本《三國演義》各種版本分爲六種類型:四大奇書第一種六十卷;官板大字繡像批評三國志二十四卷;四大奇書第一種十九卷首一卷;漢宋奇書(水滸、三國合刻);四大奇書第一種五十一卷;其他(《毛綸、毛宗崗批評《四大奇書三國志演義》版本目錄(稿)》)。是本即爲第一種類型。此康熙年間醉畊堂大字刊本共一百二十回,海内孤本,也是現存最早的毛評《三國志演義》刻本。與後來常見毛本不同在於書名不作“第一才子書”而作“四大奇書第一種”;題名無“聖歎外書”字樣,而作“聲山别集”;卷首之序作者不題“金聖歎”而署“康熙歲次己未十有二月李漁笠翁氏題於吳山之層園”,李漁序又僅見於此本内。鈐“武陵郣海”“龍遊脉元里”“光國私印”“□穀堂印”“有臨”“愛古”“譚觀成”“盍齋珍藏書畫之印”“鳳池”“楊啓遵堂藏”“海朝”等印,知經譚墒、楊慶簪諸人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4 | 只看该作者
聊齋志異不分卷(清)蒲松齡撰 稿本。存二百三十一篇。蒲松齡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清曲阜孔氏抄本《聊齋文集》時已介紹。《聊齋志異》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説集,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聊齋志異》故事内容多採自民間傳説和野史軼聞,寫作上運用了志怪和傳奇文言小説的技法,同時借鑒傳統白話小説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文言敘事風格。《聊齋志異》問世三百年來深受各時代、社會各階層人士喜愛,被推爲説部名著。《聊齋志異》始作於清康熙初期,歷時四十餘年始成。蒲氏身後,家人將此手稿藏於淄川城蒲氏家祠。咸豐年間,蒲氏七世孫蒲價人携《聊齋志異》手稿遠走東北,定居盛京(今瀋陽)。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價人子蒲英灝入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府供職,時依氏商請借閲手稿,英灝先以半部借出,待還回後再以另半部相兑,岂料依氏因事病逝京師,半部手稿由此佚失。現存《聊齋志異》半部手稿共收小説二百三十一篇。其中除庫官、 酆都御史、龍無目 、雙燈、捉鬼射狐等三十一篇爲他人代抄外,其餘二百篇爲蒲松齡手迹。書中眉欄上及各篇正文後間有蒲氏手錄王士禎評語及佚名校語,光緒初年,由於裝裱裁切不慎,曾致部分眉批校語受損。蒲氏生前家境清貧,無力刊行此稿,《聊齋志異》僅以傳抄方式於世間流傳。在其故去五十餘年後,清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始有趙起杲青柯亭本問世,此爲《聊齋志異》最早一次刻印,然其所據底本非蒲氏稿本,在内容上已與蒲氏稿本有了很大差異。如《稿本》中犬姦、牛同人、吳門畫工等二十五篇爲青柯亭本所無。在《聊齋志異》問世三百餘年中,流傳的各種版本所據底本多非蒲氏稿本,傳刻抄寫中或有文字訛誤,或有故事遺漏,或有内容篡改,或有篇目僞托。因此,半部手稿對於補正、校訂世間傳本之訛誤皆有重要價值。一九五〇年,蒲英灝之子蒲文珊將《聊齋志異》所餘半部手稿捐獻給國家。此半部手稿用竹紙抄寫,係原手稿全部八册的一、三、四、七册。一九五一年裝裱時,改爲金鑲玉形制,並由四册析爲八册。是書《聊齋自誌》末鈐有“松齡”印記。現藏遼寧省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5 | 只看该作者
明季野史三十四種三十六卷清抄本。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無欄格。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篇》卷四十四《與盧玉溪請借抄續表忠記書》曰:“明代野史,不下千家。”其中尤以明季野史爲最,故明高儒《百川書志》始立“野史”一門。此本乃彙抄諸種明季野史而成,彙編抄寫者未詳。共收書三十四種,計三十六卷。所收諸史作者皆爲明末清初人士,依次著錄爲:丁大任《癸巳小春入長沙記》一卷,孫慎行《恩恤諸公志略》一卷,華復蠡《兩廣紀略》一卷,孫慎行《孫愷陽先生殉城論》一卷,蔡鼎《孫愷陽先生前後督師略跋》一卷,范樹鍭《繡江集》一卷,姜燕及《輶軒記事》一卷,顧偉南《丙申日記》一卷,丁大任《永曆紀事》一卷,《江陵紀事》一卷,《東林事略》一卷,《東林紀事本末論》一卷,《督師袁崇焕計斬毛文龍始末》一卷,錢邦芑《崇禎甲申燕都紀變實錄》一卷,《甲申三月忠逆諸臣紀事》一卷,華廷獻《閩游月記》一卷,徐世溥《江變紀略》一卷,《殘明紀事》一卷,瞿共美《粵游見聞》一卷,《行在陽秋》二卷,自非逸史《也是錄》一卷,容溪樵隱《求野錄》一卷,《賜姓始末》一卷,夏允彝《幸存錄》二卷,夏復《續幸存錄》一卷,《四王傳》一卷,《左疏》《左檄》各一卷,《東明聞見錄》一卷,《嘉定屠城紀略》一卷,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一卷,應喜臣《青燐屑》一卷,康範生《仿指南錄》一卷,汪光復《續明季遺聞》一卷。此本各史體例不一,所記多涉明季清初史事,雖爲雜記異錄,甚至亦有不經之語或無稽之説,然其記敘生動,藉之可質正史疑謬、補緝闕遺,不失爲明清史研究的珍貴參考文獻。此抄本工整有序,書法端正,間有朱墨筆校改,且不避清諱。其版心上錄書名,下記葉數。每册前附寫目錄,其字體與正文不同,又與實收書目有異,如第一册許悳士《殉忠錄》,第二册宋轅文《東村紀事》、張遴白《難遊錄》、憨融上人《宮廷睹記》,第三册方以智《兩粵新書》,第四册宋直方《瑣聞錄》《瑣聞别錄》等,皆有目無文。明季野史在清代屢遭禁燬,多賴抄本流傳。此本保存完好,收錄品種較多,與現存諸本文字又頗有出入,具有重要的文献價值。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6 | 只看该作者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漢)劉珍等撰 清抄本(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底本)。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四·六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紅格,白口,四周單邊。《東觀漢記》爲東漢史臣相繼撰修而成的本朝史書。明帝命班固修《漢書》之後,繼令班固、陳宗、尹敏、孟異等合撰《世祖本紀》,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迹,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上,是爲此書之初創。安帝時,劉珍、李尤、劉騊駼、劉毅等奉命續撰紀、表,及名臣、節士、儒林、外戚等傳,起自光武帝建武,終於安帝永初。此後伏無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諸王、王子、功臣等傳,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桓帝時,邊韶、崔寔、朱穆、曹壽撰孝穆、孝崇二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增補外戚、儒林二傳,崔寔又與延篤作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郭鎮、鄭衆、蔡倫等傳。靈帝時,馬日磾、蔡邕、楊彪、盧植等又補作紀、傳四十多篇,撰補十志。經東漢史官四次增補,從光武帝至靈帝的東漢史事可稱完備。班固著述在宮内藏書處蘭臺,所奏二十八篇尚未彙爲一書。東漢章帝、和帝以後圖籍移置東觀,從劉珍至蔡邕皆著作於東觀,此書因之得名。但最初並無定名。《風俗通義》《三國志》《後漢書》等,稱此書爲《漢記》;《文心雕龍》《世説新語》《水經注》或稱《東觀》《東觀記》,或稱《東觀漢記》。直至《隋書·經籍志》,仍有名稱混用的現象,著錄爲《東觀漢記》,小序則省稱“其後劉珍、劉毅、劉陶、伏無忌等相次著述東觀,謂之《漢記》”。此後書名既確定,歷代目錄皆作《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著錄此書爲劉珍等撰,未及始作此書的班固等人,後世書目沿襲未改。劉珍(?—一二六?)一名寶,字秋孫,一作秘孫,南陽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少好學,任謁者僕射,遷侍中,轉衛尉。曾奉詔與劉騊駼、馬融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又撰《釋名》三十篇辨萬物之稱號。另著誄、頌、連珠凡七篇。晉時此書與《史記》《漢書》號爲三史,六朝及初唐人多徵引以注書類事,較此書晚出的東漢諸史也多從中取材。但至唐章懷太子李賢集諸儒注范曄《後漢書》,此書漸湮没無聞。《隋書·經籍志》著錄“《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至新、舊《唐書》則爲一百二十七卷。《文獻通考》稱此書在北宋時尚有四十三卷。而南宋《中興館閣書目》僅著錄八卷九篇、《直齋書錄解題》記十卷九篇。《宋史》爲八卷。此書在元明亡佚。直至清康熙,姚之骃據《續漢書十志補注》《後漢書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五書所載遺文,輯爲《東觀漢記》八卷,但未按原書體例編排,且掛漏殊多。乾隆時,四庫館臣以姚本爲基礎,又參以《永樂大典》、類書、古注,重加釐正,輯爲《東觀漢記》二十四卷。分《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篇第不可考者,别爲《佚文》一卷,又附錄此書與范書異同。《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詳述此書散失及輯佚之經過,並評價云:“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惟賴兹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爲表章矣。” 此本爲武英殿聚珍版之底本。首爲目錄,首行下題“武英殿聚珍版”。次爲《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末署“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題纂修官陸錫熊、紀昀、楊昌霖銜名。第二十四卷除佚文外,又“附東觀漢記范書異同”。書中“丘”“玄”“弘”缺筆,乃避孔子、康熙、乾隆名諱。全書用紅格紙抄寫,在案語部分有較多圈改增删,多爲對史事的考訂、輯佚出處的删除以及行文體例的統一。大部分紙葉的邊欄外有書寫較爲隨意的日期和姓名,應爲抄手所記的抄寫時間及抄手姓名,時間從三月廿四至三月廿八日,抄手則有謝熊、羅風岡、劉、秦、魁等約三十人。全書有十一卷在每葉的邊欄外題“校錄黄繩祖”或“黄繩祖”,卷三至五的卷首或卷末題寫“錢濟世”,此二人當負校訂之責。四庫館臣增輯的《東觀漢記》除由武英殿聚珍版擺印之外,又收入《四庫全書》及乾隆時刻印的《桐華館史翼》五種。《四庫全書》本在提要末署“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晚於本書提要所署的“乾隆四十二年”;而校勘官則題爲李潢、裴謙、程嘉謨三人。《桐華館史翼》本在目錄首行題“武英殿聚珍版原本”,乃是據武英殿本翻刻。四庫本、桐華館本二者文字與最終的武英殿本基本相同,但與此本稍有出入。則此底本仍非最終定稿,書中的抄校者姓名、圈改,及與武英殿印本的文字異同,可反映四庫館臣對此書編纂及反復修訂的過程。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7 | 只看该作者
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五卷(明)周之標輯 明末刻本。框高十九·三釐米,寛十一·七釐米。每半葉八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周之標(生卒年不詳)字君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輯評《女中七才子蘭咳集》《女中七才子蘭咳二集》等書。此本即《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五卷,無序跋,且殘損較甚,據尚存之卷端與書口處題名可知,書中收入馮小青《焚餘草》,王修微《未焚稿選》《遠遊篇選》《閒草選》《期山草選》,尹紉榮《斷香集選》,杜瓊枝《題壁詩》(闕),會稽女子《題壁詩》,徐安生(闕),佘五孃等七人詩詞作品(卷四末附載劉玄芝《宮詞三十七首》,殘存“其十七”至“其三十七”,共二十一首),及支如璔《小青傳》、陳翼飛《小青傳》、陳繼儒《微道人生壙記》、許經《修道人生誌銘》、無名氏《徐安生傳》、呂尚絅《佘五孃小傳》等傳記資料,與申繹芳《偶見女子杜瓊枝題壁詩屬和二首》、徐文衡《和杜瓊枝壁間詩》、馮謙吉《和杜瓊枝原韻》、周之標《劉玄芝宮詞三十七首小序》、范景文《和會稽女子詩》、申繼揆《和會稽女子詩》、申紹芳《和會稽女子詩首韻》、吳楨《和會稽女子題壁詩》、汪大年《和會稽女郎詩》、周之標《和會稽女子詩並爲解嘲》、黄雙蕙《和會稽女子驛亭三絶》、呂尚絅《題佘五孃詩後》、吳思穆《題佘五孃詩和韻》、鄭元勳《和韻》、周之標《和韻》等和作及支琳《吊小青文》、汪大年《會稽女郎詩序》。從這些尚存的内容或可窺見周氏存詩存人、注重交遊的編纂原則。書中所選作品多加圈點與評語,又有朱墨筆手批,署“仙洲評”或“洲評”,不知何許人也。書中所收錄之支如璔《小青傳》中有“萬曆壬子歲”的紀年,汪大年《會稽女郎詩序》末署“己未人日漫記”,則此書至早編成於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而刊刻亦當在此後。除此書外,周之標還刻有《吳歈萃雅》《周君建鑒定古牌譜》等書。其中《吳歈萃雅》書前小引署“丙辰臘月”,書中“校點”之“校”字未避明熹宗朱由校名諱,則丙辰或即爲萬曆四十四年;書前周氏題辭爲“古吳章鏞刻”,章氏爲萬曆間吳郡刻工。則周氏之刻書活動在明末無疑。另據《周君建鑒定古牌譜》書前周之標序,《古牌譜》附刊於《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之後。今核驗兩書行款、開本一致,允爲同時之刻。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9 | 只看该作者
鶡冠子三卷(宋)陸佃注 明弘治碧雲館活字印本(四庫底本)清高宗弘曆題詩。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四·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漢書·藝文志》著錄《鶡冠子》一篇,曰:“楚人,居深山,以鹖爲冠。師古曰:‘以鹖鳥羽爲冠。’”是書主張黄老刑名之道,以語錄體方式記錄天地陰陽之道、治國兵法之道乃至選人用人之道。《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曰:“其説雖雜刑名,而大旨本原於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自六朝至唐,劉勰最號知文,而韓愈最號知道,二子稱之,宗元乃以爲鄙淺,過矣。” 陸佃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建文二年林瑜、陳大本刻本《埤雅》時已介紹。《鶡冠子》一篇,《漢書·藝文志》以降,《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通志》《宋史·藝文志》等皆有著錄。是書書衣鈐有“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四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馬裕家藏鶡冠子壹部計書壹本”印,知此本爲當時兩淮鹽政採進本。馬裕,字元益,又字竹泉,原籍安徽祁門,先世業鹽於揚州。其藏書多來自馬曰琯“叢書樓”和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卷前乾隆御筆題詩曰:“鐵器原歸厚德將,雜刑匪獨老和黄。朱評陸注同因顯,柳謗韓譽兩不妨。完帙幸存書著楚,失篇却勝代稱唐。帝常師處王友處,戒合書紳識弗忘。”足見此本在當時很受重視。是書版印清朗,版口下鎸有“碧雲館”“弘治年”和“活字本”,知碧雲館曾於明弘治年間(一四八八—一五○五),以活字排印是書。傳碧雲館刻書僅此一本傳世,然碧雲館主人,難以考證。趙萬里等編製的《中國版刻圖錄》著錄是書爲“明弘治碧雲館活字印本”,將其混排在銅活字印本中,無法斷定其爲何種材質的活字,而後世更多認爲屬木活字排印本。此本鈐印纍纍,有“乾隆御覽之寶”、袁克文“袁氏仲子”及“克文私印”、恽毓鼎“毓鼎”及“澂齋收藏書畫”、莊藴寬“藴寬讀過”和“恩緘手書”及周叔弢“周暹”等印。袁克文(一八八九—一九三一)字豹岑,别署寒雲,袁世凱次子,項城人(今屬河南)。長於詩文,擅書法。恽毓鼎(一八六二—一九一七)字薇孫,一字澄齋,祖籍江蘇常州。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國史館協修、纂修、總纂、提調,文淵閣校理。莊藴寬(一八六六—一九三二)字恩緘,號抱閎,晚年稱無礙居士,常州人(今屬江蘇)。擅書法,曾爲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是書曾爲揚州鹽商馬氏兄弟小玲瓏山館舊藏,清光緒時藏於恽毓鼎處,幾經輾轉歸藏於周叔弢先生,新中國成立後,周氏捐贈國家。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0 | 只看该作者
長安志二十卷(宋)宋敏求纂修 圖三卷(元)李好文撰 明成化四年(一四六八)郃陽書堂刻本 黄丕烈跋。框高二十五·五釐米,寬十八·六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單邊。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宋仁宗寶元二年(一○三九)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爲館閣校勘官,加集賢校理,任編修官,預修《新唐書》。治平中知制誥,判太常寺、加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卒禮部侍郎。家中藏書甚富,達三萬餘卷,惜元符中失火,蕩爲煙塵。宋氏諳於朝廷典故,編著有《唐大詔令集》一百三十卷。筆記《春明退朝錄》,多記掌故時事。又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一百四十八卷。其都邑地志方面撰述除是書外,尚有《河南志》二十卷、《東京記》三卷,均已亡佚。李好文(生卒年不詳)字惟中,自號河濱漁者,元大名之東明(今屬山東)人。登至治元年(一三二一)進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歷官至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祿終其身。李氏一生著述豐富,除《歷代帝王寶鑒》《大元太常集禮稿》等外,還參與編修《金史》和《宋史》。時人虞集爲作墓誌銘,對其人其事記述頗詳,文見《道園類稿》卷四十四。據《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所云,《長安志》一書皆考訂長安古迹,以唐人韋述《西京新記》疏略不備,因更博採實錄、傳記、家譜、古志、古圖、碑刻、筆記等參校成書,共二十卷,凡城郭、官府、山川、道里、津梁、郵驛,以至風俗、物産、宮室、寺院,纖悉畢具。其坊市曲折及唐盛時士大夫第宅所在,皆一一能舉其處,粲然如指諸掌。書首另附圖三卷,内容包括城市圖、官坊圖、古迹圖和農田水利圖等多幅。其初稿成於元至正二年(一三四二),至正四年,李好文再度出任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時對原稿又做了補充。《元史》所錄李好文著作中,遺漏了是圖,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批評説“《元史》疎漏,此亦一端矣”。黄虞稷《千頃堂書目》曾將書名誤作《長安圖記》。清人將圖併入《長安志》,並更名爲《長安志圖》。《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述此書對研究長安歷史地理價值頗高,司馬光嘗以爲考之韋述《西京新記》,其詳不啻十倍。且韋氏之書久巳亡佚,而此志精博宏贍,舊都遺事藉以獲傳,實非他志所能及。然是書亦有不足之處,程大昌《雍錄》稱其引類相從,最爲明晰,然細細校之,亦不免時有駁複,如曲臺既入未央,而又入之三雍,是分一爲二矣。長門宮在都城之外長門亭畔,而列諸長信宮内,則失其位置矣。況宮殿園囿又多空存其名不著事迹,則亦無可尋繹矣。是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元明清之際多有人仿其體例、借其資料撰述古長安城之作。除前説李好文著《長安志圖》三卷外,元人駱天驤採用該書體例與資料,削繁分類,編纂《類編長安志》十卷,增補了金、元時期重要史料。清人徐松撰《唐兩京城坊考》,其中長安部分完全承襲該書體例與内容,又稍加增補。顧炎武《歷代帝王宅京記》亦仿其體例,徵引賅洽,考據亦頗精審。是書宋代刻本久已失傳,存世有明成化刻本、嘉靖刻本、清《四庫全書》本及流傳較廣的清畢沅校刻本。此明成化四年郃陽書堂刻本乃現存最早之本。據書後所附黄丕烈嘉慶十四年(一八○九)所作題跋,此本乃郡中某故家舊藏,黄氏以重值購獲,並命工重裝,且據嘉靖本補其失葉。今審書中數處鈐有“錢氏書印”印記,或即出於錢謙益、錢曾舊藏亦未可知。蓋錢謙益家常熟,黄丕烈家吳縣,同屬蘇州府,且錢謙益《絳雲樓書目》、錢曾《述古堂書目》均著錄有《長安志》一書,或即此帙。此本書法拙樸可愛,鈐印纍纍,有“錢氏書印”“曾臧汪閬源家”“楊紹和審定”“宋存書室”“楊氏海原閣鑑臧印”“周暹”等章,迭經錢謙益、錢曾、黄丕烈、汪士鐘、楊氏海源閣、周叔弢等諸名家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0 | 只看该作者
樂律全書十五種四十八卷(明)朱載堉撰 明萬曆鄭藩刻本。框高二十五·五釐米,寬二十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五字,黑口,四周雙邊。朱載堉(一五三六—一六一一)字伯勤,號句曲山人,諡端清,故稱“端清世子”,明仁宗朱高熾第六代孫,鄭藩恭王朱厚烷之子。恭王於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上書得罪,後被削爵,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復爵。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載堉襲王爵,然其“肆力於玉册鴻寶”,不樂名利,故引疾辭,不允,後又六次上疏辭爵,萬曆三十三年神宗詔允之,其讓國之舉被譽爲“昭代天潢一勝事,千秋萬代一美談。可以丹青治化,照耀簡編者也”(《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十五)。朱載堉一生勤於著述,《明史》稱其“博古通今”,所著曆、律、算之書“考辨詳確”,著有《韻學新説》《先天圖正誤》《律呂正論》《瑟銘解疏》《毛詩韻府》《禮記類編》《金剛心經註》《醒世詞》等。因其首次以求解等比數列之方法完成十二平均律之計算,與現代鍵盤樂器和音樂藝術數理相一致,又曾精確地測定過北京的地磁偏角、計算回歸年長度值、最早用算盤作開方運算並解决不同進位制的换算問題,故今人多以科學、藝術名家稱之。事迹詳王鐸《鄭端清世子賜葬神道碑》及《明史》卷一百十九《諸王列傳》。《樂律全書》十五種,凡《律學新説》四卷、《樂學新説》不分卷、《樂經古文》不分卷、《算學新説》不分卷、《聖壽萬年曆》二卷、《萬年曆備考》三卷(附錄謝廷訓等四疏)、《律曆融通》四卷(附《音義》一卷)、《律呂精義》内外篇各十卷、《六代小舞譜》不分卷、《小舞鄉樂譜》不分卷、《二佾綴兆圖》不分卷、《靈星小舞譜》不分卷、《操縵古樂譜》不分卷、《旋宮合樂譜》不分卷、《鄉飲詩樂譜》六卷。是書各卷均題“鄭世子臣載堉謹撰”。據《聖壽萬年曆卷首》朱載堉認爲:“夫術士知數而未達其理,故失之淺;先儒明理而復善其數,故得之深。數在六藝之中,乃學者常事耳。仲尼之徒通六藝者七十餘人,未嘗不以數學爲儒者事。數非律所禁也,天運無端,惟數可以測其機;天道至玄,因數可以見其妙。理由數顯,數自理出,理數可相倚而不可相違,古之道也。”又云:“明律義,凡天下之理皆可通,不但爲作樂而已。”(《律學新説》卷一)故其樂律之書,尤詳於數之精確及方法之簡易,並對前賢觀點審慎判定,折衷諸家之法,取其簡要者别著新法,由此對數理、樂理、律理均有獨創見解,故此書爲音樂史、科技史研究之重要史料。《律學新説》前有萬曆十二年序,後附《律學四物譜序》,前有小注云:“舊稿原有,正本則無。今依原本續增,附於此卷之末。”又云:“《四物譜》原稿,文煩而考據詳密,後乃删煩摘要,更名曰《律學新説》,成書以進。校其原稿,特十分之一耳。兹因暇日重校原稿,見此序文,不忍棄去。是故續刊附於末簡,使覽者知作書初意。”則是書先有繁富之初稿,後爲進呈乃删繁就簡並更改書名。今存之文即進呈改定之本。又據《鄭端清世子賜葬神道碑》,朱載堉曾獻《樂律全書》二十卷,則此書首次成書並獻於神宗者或爲精簡之本,今所見之全書十五種者乃後續增補刊行者,故各書字體風格差異較大。《算學新説》卷末注:“萬曆叁拾壹年捌月初叁日刻完。”《操縵古樂譜》前有《玉音坊圖》,即萬曆三十四年丙午歲爲鄭世子載堉所建讓國牌坊圖,並附《操縵古樂譜》序,云:“謹按,樂以人聲爲主,故先永而後律。永者聲氣之元,樂之本也;律者和聲而已,樂之末也。歌不永言,聲不依永,臣父患之。表章操縵者,遵聖諭及舜典之定論故也。”則此書部分版片乃朱載堉生前刊刻,部分爲朱載堉晚年或其過世後其子所刊者。此本又附有大量版畫插圖,有人物、器具等,刻畫皆極精妙。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11-10 07:26 , Processed in 0.025789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