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30 | 只看该作者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元)方回輯 明成化三年(一四六七)紫陽書院刻本。框高二十·九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方回(一二二七—一三〇七)字萬里,號虛谷,歙縣(今屬安徽)人。幼孤,從叔父學。南宋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别省登第,嘗提領池陽茶鹽。初媚賈似道,似道敗,又上十可斬疏,其人品可知。後知嚴州,元兵至,以城降。入元爲建德路總管,尋罷歸,肆意於詩。著有《桐江集》《續古今考》,輯有《瀛奎律髓》。“瀛”者,典出“十八學士登瀛洲”,語出《新唐書·禇亮傳》。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太宗時爲天策上將軍,寇亂稍平,即立文學館,禮聘杜如晦、于志寕、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等十八人,“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墳籍,搉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命閻立本圖像,使亮爲之贊,題名字爵里,號‘十八學士’,藏之書府,以章禮賢之重。方是時,在選中者,天下所慕向,謂之‘登瀛洲’”(《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瀛洲”,傳説中的仙山,成仙得道者始可登臨。意謂躋身十八學士之列,有如仙者登瀛洲之難。“奎”者,謂五星聚奎,也稱五星聯珠,本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排列近乎直綫時的一種天象。它的出現,古人認爲乃太平盛世、人才濟濟的象徵。《宋史·竇儼傳》曰:“丁卯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於是前後出現了周敦頤、程頤、程顥、邵雍、張載等五大哲學、思想家。“瀛奎”連用,意謂此書所選之詩如十八學士登瀛洲,精華薈萃。“律”指此書所選皆爲唐、宋律詩;“髓”指此書所選皆爲律詩精髓。故曰《瀛奎律髓》。《瀛奎律髓》類屬詩歌總集,輯選唐、宋三百七十六位詩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二千九百九十二首,釐爲四十九類。每類前標以類目,如登覽類、朝省類、風土類、昇平類、宦情類、風懷類、宴集類、老壽類等。類爲一卷,凡四十九卷。每類前冠以類序,如“登覽類”小序曰:“登高能賦,於傳識之名山大川、絶景極目能言者衆矣,拔其尤者,以充雋永,且以爲諸詩之冠。”用以引導“學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本書卷前方回自序)。每詩後有詩家小傳、掌故、考證及方氏賞評。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拘一格,爲後人留下不少佳評及難得資料。然紀曉嵐《瀛奎律髓刊誤序》則批評是書“非盡無可取,而騁其私意,率臆成編”,並謂其選詩“大弊有三:一曰矯語古淡,一曰標題句眼,一曰好尚生新”。又曰“其論詩之弊一曰黨援,一曰攀附,一曰矯激”。甚至認爲可能疑惑後人,故“别白是非,各於句下箋之,命曰《瀛奎律髓刊誤》”(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卷九)云云。此書卷前有方回自序,落款爲“至元癸未良月旦日”。癸未,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因知是年《瀛奎律髓》當業已成書。卷十三收白居易《戊申歲暮詠懷》二首,詩後小注“予年五十七歲選此詩,深愧之”。五十七歲,亦正是至元二十年癸未。《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續錄》於《瀛奎律髓》款目之下標注:“元至元癸未刊巾箱本,其板至明天順間始廢。”意謂此書脱稿同年既已刊行。癸未“良月”,即十月,十月始成之書即能同年刊行,不可遽信。本書卷後有明人龍遵敘後跋,謂“續又得定宇陳先生手自抄本,共十類。定宇自識云惟‘節序類’得虛谷親校本抄之,餘皆傳錄本,疑誤甚多”。陳櫟(一二五二—一三八四)字壽翁,因所居堂名“定宇”,學者咸稱“定宇先生”,是方回晚年好友,並曾參與整理方回遺著。此人所見皆爲傳錄本,未曾獲見“至元癸未刊巾箱本”,故巾箱本之説,蓋子虛烏有。此本卷末龍遵敘後跋又云:“天順甲申,叨守新安,實先生(指方回)鄉郡,因搜訪得其(指《瀛奎律髓》)傳錄全本,間有舛訛,卒無善本校正之。續又得定宇陳先生手自抄本,共十類……遂以其本與先所得本參對之”,“惜不得全編通校之,於是又遍訪郡之儒者,因得各家所藏抄本”,“遂會取諸本通參訂之”,“然後是編始獲復全……故不敢私之於己,敬壽諸梓,以廣其傳”。跋後落款爲“成化三年龍集丁亥六月下澣,皆春居士識”。因知此書乃由龍遵敘搜集各種傳抄之本並悉心加以整理編校方獲復全,且由他“敬壽諸梓”始獲廣傳。然他所壽梓的機構,資訊不明。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十三著錄此書,謂是“朝鮮重刊明成化本,首有方回自序,序後有‘成化三年仲春吉日,紫陽書院刊行’木記”。因知方序後當有鎸書木記,此書已被剜去。故此書版本當著錄爲“明成化三年龍遵敘紫陽書院刻本”。此乃是書之最早刻本。龍遵敘,號皆春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吳松江由嘉定入海,江口淤塞百年,民受其患。龍遵敘以御史左遷嘉定尹,到官之日,親蒞其地,召父老講求水利,兩越月不雨,遂奏功,號御史河。時掘得一碑,長尺餘,文曰“得一龍,江水通”。童謡亦云“要開吳松江,須等海龍王”。龍氏成化初來守新安,遂刻《瀛奎律髓》於紫陽書院。此本鈐有“經卧雪齋鑒藏一次”“麗蘇樓”“傳是樓”“光焰萬支樓”“因是”等藏書印,表明清初曾藏季振宜、徐乾學等處。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33 | 只看该作者
虞初志三十二卷(明)陸采編 明弦歌精舍如隱草堂刻本。框高十五·八釐米,寬十一·八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邊。《虞初志》係明人編選的小説集。《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云:“舊本題《陸氏虞初志》,不著其名。”陸氏應爲陸采。據書中《鶯鶯傳》末葉末行有“如隱草堂”四字,則此書可定爲如隱草堂刻本。如隱草堂爲陸采堂號,趙萬里曾考證《洛陽伽藍記》刻者爲陸采,云:“此書蓋爲長洲人陸采所刻,范氏天一閣書中藏有陸采所著《天池山人小稿》,内有如隱草堂之名,此《伽藍記》之板刻字樣正類蘇州刻本。”還有一證:書中《續齊諧記》有跋語云:“是書亦罕得佳本,惟外舅都公家藏有之,命余鋟梓,以傳焉。”錢謙益《列朝詩人小傳》中謂:“(陸)采字子玄,給事中子余之弟,都少卿玄敬之婿也。”玄敬爲都穆之字。陸采(一四九五—一五四○)字子玄,號天池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陸粲之弟,性豪蕩不羈,不治舉業。年十九即作《明珠記》,後又作《南西厢》《懷香記》等。“虞初”本是人名,漢武帝時爲方士侍郎。所作《虞初周説》爲小説之淵藪。張衡《西京賦》云:“小説九百,本自虞初。”故後人多用“虞初”爲小説命名,如《虞初志》《虞初新志》《續虞初志》等。如隱草堂本《虞初志》中除《續齊諧記》爲南朝梁人吳均所著,其餘皆爲唐人小説,包括《虬髯客傳》《離魂記》《柳毅傳》《謝小娥傳》等共八卷三十一種。故事情節曲折,人物特點鮮明,文筆優美清俊,倶爲唐傳奇之佳品。書中除《集異記》分爲二卷外,餘皆不分卷。少數小説前標有目次,如第一種《續齊諧記》題下注明“虞初志一”四字、第四種《虬髯客傳》下注明“虞初志二”等,餘者鮮少標明目次。書前有總目將内容分爲八卷,然袁克文序稱:“是書原闕總目,右目乃估人以意補寫,□初欲删去之,嗣以便於檢讀,遂姑存之。”書中間有朱筆點讀,無批。《虞初志》版本較多,流傳過程中有八卷本和七卷本之分。目前最早之八卷本即爲如隱草堂本。國家圖書館藏有三部如隱草堂本,一部爲全本八卷,另外兩部爲殘本。全本八卷據考證係明刻本,應爲如隱草堂最早刻本。除有“如隱草堂”四字外,《集異記》末行還有“弦歌精舍”四字。弦歌精舍乃明代毛晉室名。據考證,此書蓋弦歌精舍主人在如隱草堂版片基礎上加以補刻重印。以其版本較古,最爲接近原書,内容完整,尤爲可貴。對研究《虞初志》版本流傳和唐代傳奇有重要意義。上海圖書館藏有武進陶湘蘭泉原藏本,“後雲”續補輯本,此本第一卷“寧王”篇下題“如隱草堂”。“後雲”無考,學界稱之爲“後雲氏”。目前《虞初志》之八卷本俱是在後雲氏補陸氏之作基礎上完成。此外還有如隱草堂袁刻本存世,據《武進涉園陶氏鑒藏明版書目》《虞初志》條下記:“虞初志三十二種八卷,袁褧刻。”袁褧字尚之,晚號謝湖居士,明代刻書家、藏書家。此書之後又有隆慶、萬曆年間的正續本傳世。國家圖書館藏如隱草堂八卷本,原藏袁克文處。袁氏對此書十分喜愛,爲之作序和詩,詩云:“小説梁唐卅一篇,虞初舊志罕流傳。伽藍記外今逢此,如隱堂前兩妙鎸。”“伽藍記”即爲《洛陽伽藍記》,可與前文考證編者爲陸采相互印證。書前鈐有“雪茗堂印”“曾在周叔弢處”“埽塵齋積書記”“東菴舊史”“寒雲主人”諸印,書後鈐有“克文私印”印。此書後轉入周叔弢處,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35 | 只看该作者
蜕庵詩四卷(元)張翥撰 明初刻本。框高二十·六釐米,寬十三·五釐米。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張翥(一二八七—一三六八)字仲舉,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少年時負才放蕩,好蹴鞠,喜音樂,不置家業,其父以爲憂。後幡然醒悟,閉門謝客,晝夜讀書,漸以詩文知名。至正初,召國子助教,尋退居淮東。及修宋、遼、金三史,復起爲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纍遷太常博士、國子祭酒、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卒於元末動亂中。張翥卒於亂世,遺稿多散佚。據卷端題署,知此書爲釋大杼所編選,凡四卷。首五言古詩,次七言古詩,後二卷則爲七言律詩。卷前有釋來復序,稱張翥詩“寫情賦景,兼得其妙,讀之使人興起,誠爲一代詩豪矣”。雖不免褒美過甚,但其詩確有佳者,若五古之《漷農嘆》、七古之《人雁吟憫饑也二章》,俱得漢魏風骨。此本爲張翥詩集最早刻本,從卷末釋宗泐(此本“宗泐”二字殘損,不可辨識,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補)跋文結句落款,時間爲“十年冬”(“十年”前的年號,此本殘損,文淵閣本作“洪武”),似可推斷此本刊刻完成就在此後不久,很可能就在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底或十一年初。今觀此本,無論紙質墨色,或雕工技法,仍帶有很明顯的元代建刻風格。民國初年,董康誦芬室曾據此本覆刻,收入《四部叢刊》。此本鈐有“金星軺藏書記”“顧廣圻印”“鐵琴銅劍樓”等印記,知其嘗經名家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41 | 只看该作者
阮嗣宗集二卷(魏)阮籍撰 明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范欽、陳德文刻本。框高十七·二釐米,寬十二·七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三國時魏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早年博覽群書,有報國平天下之志,但因身處魏晉亂世,名士多遭殺戮,在政治上遂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晉書·阮籍傳》稱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籍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爲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正始三年(二四二),勉强出爲吏,復爲尚書郎,不久便因病免職。正始八年,又被召爲參軍,旋即托病辭歸。嘉平元年(二四九),爲魏太傅司馬懿從事中郎。嘉平四年,復爲魏大將軍司馬師從事中郎。正元元年(二五四),封關内侯,徙散騎常侍。正元二年,拜東平相,十數日辭去。景元三年(二六二),求爲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次年冬卒,年五十四歲。《三國志》卷二十一、《晉書》卷四十九有傳。《詠懷詩》是阮籍之代表作,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云:“黄初以後,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爲高古,有建安風内骨。”鍾嶸《詩品》稱其詩“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又稱其“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除詩歌外,阮籍尚有《大人先生傳》《清思賦》等長篇作品。許逸民先生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中謂:“據《隋書·經籍志》著錄,南朝齊、梁時代,阮籍的詩文集有十三卷,目錄一卷。又據李善《文選注》,宋詩人顔延之、梁詩人沈約都曾爲《詠懷詩》作注,《文選》中收錄的阮籍詩文也有十九篇之多。”,據許逸民考證,至唐初修《隋書》時,阮集似已有散佚,僅僅是一個無目錄的十卷本。《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衹著錄《阮籍集》五卷,這個本子又見於《日本國見在書目》,説明唐時已流傳至日本。但《日本國見在書目》還著錄《阮步兵集》十卷,又可證十卷本在唐代並未亡佚。阮籍的詩集在明代有多種刻本,較早的有嘉靖刻本《六朝詩集》中之《阮嗣宗集》三卷,李夢陽序刊本《阮嗣宗詩》一卷(收詩八十篇)。此嘉靖二十二年范欽、陳德文纂刻的《阮嗣宗集》二卷爲現存魏晉人集中難得之古本,是現存最早的阮籍詩文合集本。上卷包括文十二篇,分别是《東平賦》《首陽山賦》《鳩賦》《獮猴賦》《清思賦》《元父賦》《通易論》《莊論》《樂論》《奏記太尉蔣濟》《答伏羲書》《大人先生傳》,下卷爲詠懷詩八十一首,又四言二首。是書卷首有陳德文序,曰:“今覽其詠懷八十一篇,語莊義密,曲高和寡……”並稱“大梁舊刻籍詩南來少傳,郡伯鄞范子取而刻之宜春”。知是書乃范欽開版於江西。此本刊刻精工,字清墨烏,大氣又不失典雅。有舊時人批語,批語朱墨筆夾雜,邏輯謹嚴,義旨深厚,且字體端莊,廣見於此本書衣、天頭、地脚與字裏行間,朱筆批語與墨黑刻體相得益彰。鈐有“陳氏西畇艸堂臧書印”“西畇艸堂”“平江陳氏”“吳嵩衡印”“雙鑑樓臧書印”“傅沅叔臧書記”諸印,説明此本爲陳墫、傅增湘等諸名家寶愛,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27 | 只看该作者
唐皮日休文藪十卷(唐)皮日休撰 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袁表刻本 周叔弢跋。框高十八釐米,寬十一·三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皮日休(八三四?—八八三?)字逸少,後字襲美,襄陽竟陵(今屬湖北)人。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閒氣布衣、醉吟先生。其貌不揚,性情傲慢,詼諧好謔,詩與陸龜蒙齊名。咸通八年(八六七)登進士第,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據《四庫全書總目·皮子文藪》提要云:《唐書》稱其降於黄巢,後爲所害。然尹洙《河南集》有《大理寺丞皮子良墓誌》,則稱“日休避廣明之難,奔錢氏。子光業,爲吳越丞相。生璨,爲元帥判官。子良即璨之子”。陸游《老學菴筆記》亦據皮光業碑,以爲日休終於吳越,並無陷賊之事。以上兩説,未知孰是。皮日休著有《皮子文藪》十卷,收其前期作品,乃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編。此外,《全唐文》收皮日休文四卷,其中有散文七篇,爲《文藪》所未收。《全唐詩》收皮日休詩,共九卷三百餘首,後八卷詩均爲《文藪》所未收。此書自序稱:“咸通丙戌(七年)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歸州來别墅,編次其文,復將貢於有司。發篋叢萃,繁如藪澤,因名其書曰《文藪》。”《四庫全書總目·皮子文藪》提要云:“宋晁公武謂其尤善箴銘。今觀集中書序論辨諸作,亦多能原本經術。其《請孟子立學科》《請韓愈配饗太學》二書,在唐人尤爲卓識,不得僅以詞章目之。集中詩僅一卷。蓋已見《松陵唱和集》者不復重編,亦如《笠澤叢書》之例耳。王士禎《池北偶談》嘗摘其中《鹿門隱書》一條、《與元徵君書》一條,皆‘世民’二字句中連用,以爲不避太宗之諱。今考之信然。然後人傳寫古書,往往改易其諱字。安知日休原本非‘世’本作‘代’‘民’本作‘人’而今本易之耶?是固未足爲日休病也。”此書卷末有明正德十五年六月袁表跋。袁表字邦正,號寶華山人,福建閩縣人。嘉靖十九年(一五四〇)爲江西臨江通判,嘉靖二十四年辭歸,自號陶齋,詩酒自娛。著有《河西關志》《黎平府志》《聞德齋志》《江南春集》《閩中十子》等。此書卷尾附有“建德周氏珍藏”題記及周叔弢跋。據周氏跋云:“此《皮子文藪》,明正德袁表刻本。乙丑(一九二五)十二月,余得諸江都方氏,旋遭繼室許氏之喪。丙寅正月,斥賣藏書,爲營齋奠,歸渠氏者多,此其一也。當時匆促,未及鈐印,衹題卷尾,以誌珍惜之意而已。閲十七年,壬午(一九四二)十二月,觀書渠氏,忽見此本,如睹故人,遂以重值贖之。劍合珠還,良足快意!且可與成化本《甫里先生文集》並儲也。卷中有譚公度印記,余所藏嘉靖本雜劇《十段景》、天順本《揭文安公文粹》,皆譚氏書。錢牧齋稱爲‘紈絝兒郎’,不知其於汗簡墨汁有少因緣。如是者,晴窗展閲,益令人緬想其風度不置云。叔弢。”有“譚公度臧書記”“霝威支人”“周暹”等印。由此可知,此本歷譚公度、錢謙益,又經方氏、周叔弢、渠氏遞藏,後仍歸周氏。一九五二年,周氏將所藏善本書籍七百餘種捐獻國家,由文化部接受,後入藏北京圖書館,即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28 | 只看该作者
唐御覽詩一卷(唐)令狐楚輯 明趙均抄本 黄丕烈跋。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無格。令狐楚(七六六—八三七)字慤士,自號白雲孺子,行四。祖籍敦煌(今屬甘肅),後遷居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唐貞元七年(七九一)登進士第,由太原掌書記遷節度判官、監察御史。《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楚宦海一生,歷德、順、憲、穆、敬、文宗六朝,官至吏部尚書、校檢左僕射,進封彭陽郡開國公。開成元年(八三六)充山南道節度使,卒於任上。諡曰文。令狐楚爲政有德聲,獎掖後進,李商隱早年曾受其提携。才思俊麗,能文工詩,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稱其駢文“隸事生動,尤得子山遺意”。其詩境界開闊,尤善爲樂府、絶句,與李逢吉、劉禹錫、廣宣唱和甚多,後分别編爲《彭陽唱和集》《斷金集》《廣宣與令狐楚唱和集》,均佚。元和中與王涯、張仲素所作樂府詩,編爲《元和三舍人集》,今存。其著作於《新唐書·藝文志》中尚著錄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梁苑文類》三卷、《表奏集》十卷,今皆不存。又《宋史·藝文志》著錄《歌詩》一卷、《雜纂集》一卷亦已散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全唐詩補編》補其詩二首。《全唐文》存文五卷。《唐御覽詩》又名《唐歌詩》《選進集》《元和御覽》。此集乃令狐楚元和年間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時所奉敕編選進呈之選集。據陸游後記可知此集選錄大曆至元和間詩人三十家,詩作二百八十九首,比碑文中所説的三百一十首,已多有散佚。此本實際存詩爲二百八十六首,可見南宋之後又有散佚。其中選詩最多的爲李益三十六首、盧綸三十二首、楊凝二十九首。所選詩歌均爲近體的五七言律詩和絶句,以氣格開闊的邊塞詩和辭藻婉麗的閨怨詩爲主。《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曰:“大致雍容諧雅,不失風格,上比《篋中集》則不足,下方《才調集》則有餘,亦不以一二疵累棄其全書矣。”另外,中唐一些名望不高的詩人如李何、鄭鏦等人的詩作因此集而得以傳世。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著錄有“《唐御覽詩》一卷”。錢曾《述古堂書目》、《四庫全書總目》、《嘉業堂鈔校本目錄》、徐乃昌《積學齋藏書目》等均有此集的著錄。《御覽詩》最早的版本爲南宋陳解元書籍鋪本,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謂“今各家書目皆不載”。此本爲明趙均抄本。黄丕烈跋云:“此《唐御覽詩》,爲寒山趙靈均所校而箋注。其異同者,非復本書舊觀矣。余友陶藴輝識是靈均手迹,持以示余。余以青蚨十金易得。蓋靈均所寫,余固未灼見,而楮墨頗饒古趣,列諸名抄祕册中,當亦得一位置地也。”足見此本之珍貴。前有趙均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所作題詞,衹言從友人林若撫處得之,與他本互爲校閲,爲之箋注,而未交待出自何本。集後雖有陸游跋語,然是否爲南宋刻本也未可知。此集朱印纍纍,除“趙均之印”“趙靈均”“靈均”等之外,還有“積學齋鎮庫”“南陵徐乃昌審定善本”“積餘秘籍識者寶之”等印,可見其曾爲徐乃昌所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29 | 只看该作者
宋之問集二卷(唐)宋之問撰 明崦西精舍刻本。框高十八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宋之問(六五六?—七一二)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少居嵩山,師事著名道士潘師正,與其弟子司馬承禎等交遊。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登進士第,曾任縣尉等職。武后天授元年(六九〇),與楊炯同爲宮中習藝館學士,後卧病歸陸渾。萬歲登封元年(六九六),爲洛州參軍,陪宮中游宴應制。聖曆中,任司禮主簿,預修《三教珠英》。長安中,遷尚方監丞。中宗神龍元年(七〇五),因諂附張易之兄弟,貶爲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次年,遇赦北歸,授鴻臚主簿。復依附武三思、太平公主,遷户部員外郎。景龍二年(七〇八),充修文館直學士。遷考工員外郎,知景龍三年貢舉。其年秋,因附安樂公主,爲太平公主所疾,發其知貢舉之贓事,貶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景雲元年(七一〇)六月,睿宗立,流放欽州(今屬廣西)。先天元年(七一二)八月,玄宗立,賜死桂州(今廣西桂林),年約五十七。著有《宋之問集》十卷,爲其友人武平一所編。《宋之問集》,《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卷十七(作《宋之問考功集》)、《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均著錄爲十卷。可知原集南宋時猶存,元以後則未見著錄。此本爲現存最早之單行本,即明崦西精舍刊《宋之問集》二卷(簡稱精舍本),版心有“崦西精舍”四字,《四部叢刊續編》曾據以影印,張元濟據其字體定爲嘉靖本。此本按賦、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五絶、七絶等分體編次,共收賦二首,詩一百七十六首,其中七古之《下山歌》與七絶之《下嵩山歌》完全相同,故實收一百七十五首。《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九著錄此書,云:“晁、陳二家書目俱載十卷,近存二卷,蓋明人掇拾之本也。版刻清朗,每版心有‘崦西精舍’四字。”張元濟《古籍書目序跋彙編》亦談及此書,謂“審其字體,當在明嘉靖時矣。然版心題‘崦西精舍’,不知爲何人所刻”。考徐縉,字子容,號崦西,蘇州洞庭西山人,王鏊女婿。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進士,官至禮部侍郎。與前七子有交往。黄貫曾《唐詩二十家自序》云:“洞庭徐太宰刻陳、杜以下十二家。”即指徐縉。因知崦西精舍乃徐縉堂號,故此書亦當是徐縉崦西精舍刻本。現存各本收詩均較爲混亂,如精舍本誤收唐太宗等十人詩二十四首,朱本删去了七絶與七古中相重之《下山歌》,黄本、許本删去了誤收的沈佺期《銅雀臺》、康庭芝《望月有懷》(一作沈佺期詩),楊本在黄本基礎上又删去了張九齡《旅宿淮陽亭口號》及本集重出的《下山歌》,但均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收詩混亂的局面。與精舍本相校,張本雖删除了僞詩八首,又自唐宋典籍中輯得佚詩十五首,但仍未將其中僞詩作徹底清理,所補輯詩文亦皆有僞作。總之,明刊《宋之問集》均爲輯本。其中二卷本詩集同出一源,又以精舍本爲最早。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1 | 只看该作者
梁江文通文集十卷(南朝梁)江淹撰 明刻本 馮舒校並跋。框高十七·七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江淹(四四四—五〇五)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南朝著名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江淹少而沉敏,六歲能詩。十三而孤,家貧,以孝聞。一生謹慎持重,沉静少交遊。江淹少以文章顯,早年爲始安王劉子真等諸王教授五經,曾入新安王劉子鸞幕。泰始二年(四六六),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因廣陵令郭彦文案被誣入獄,上《詣建平王上書》陳情而獲釋。後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轉巴陵王國左常侍。不久,重返劉景素幕,先後任主簿、參軍等職。泰豫元年(四七二),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多次勸諫而不納。元徽二年(四七四),反被貶爲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四七七),齊高帝蕭道成執政,將之召回,授以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之職。齊代宋之後,任驃騎豫章王記室,領東武令,後遷中書侍郎。齊武帝永明間,任廬陵内史、尚書左丞、國子博士諸職;少帝蕭昭業即位,任御史中丞;明帝蕭鸞時,又任宣城太守、秘書監諸職。梁武帝蕭衍代齊後,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伯。梁武帝天監四年(五〇五)病故,年六十二,諡曰憲伯。《梁書》《南史》有傳。江淹“通方廣恕,好遠兼愛”(明馮惟訥《古詩記》卷八十六《雜體三十首並序》)。其詩兼擅各體,清麗哀婉而不失古樸蒼勁,賦作華麗纏綿又淒切蒼涼。身處元嘉、永明詩風轉變之際,能棄顔、謝之辭藻堆砌,又無沈約等輕糜之弊,難能可貴。於南朝儒釋道交匯融合之際,亦能兼容並蓄三家思想於詩作中。鍾嶸《詩品》列江淹詩爲中品,稱其“詩體總雜,善於摹擬”,如《雜體詩》三十首乃摹擬自漢至南朝宋三十位詩人之作。然《恨賦》《别賦》却堪稱六朝賦之代表作。其書信如《詣建平王上書》《與交友論隱書》等,命意吐辭頗有漢魏文之淳厚,六朝不可多得。因晚年才思減退,鍾嶸首稱“江郎才盡”,引來後世紛争不息。江淹文集由其生前自行編定,《自序傳》稱凡十卷。《梁書》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爲前後集”。《隋書·經籍志》著錄爲“《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小注“梁二十卷”,疑爲梁代存前後集之合編本。《舊唐書》《新唐書》均作前集十卷,後集十卷,可見前後兩集至唐代尚存。宋代公私書目均著錄爲十卷,原本早佚,今可見《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十卷本,今人多以之爲前集。此集元代僅有抄本傳世,今已不傳。宋以後,該集版本日趨複雜,由宋迄今近二十種,且多有舛訛、增删。依源流及編排可分兩類:一爲源自宋本,或轉抄、翻刻,或按文體截其一部分刊刻,或雖有補遺而不打亂原有秩序。此類有翻宋本、薛應旂《六朝詩集》本、新安汪刻本和宣城梅刻本、胡注本等;二爲打亂編排,重新整理。此類有《古詩紀》本、《七十二家集》本、《百三家集》本、梁賓刻本和江昉刻本等。《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稱此本“板刻清朗而有訛闕,又闕文多以意補字。馮己蒼氏以元人所抄趙篔翁本手校一過,乙改甚多,並錄卷末”。馮氏認爲“元本所缺,此本又以意填增”者,“文理荒悖可笑,今盡□之”。馮舒(一五九三—一六四五)字己蒼,號默庵,又號癸巳老人,江蘇常熟人,與弟班並稱“海虞二馮”。其性忼直,善口才,遇事敢爲,不避權勢。家富藏書,皆手自校勘,構小閣以寶藏之。順治間,因揭露邑中漕糧弊端,反被指爲語涉“訕謗”,以此下獄死。著有《空居閣雜文》二卷,《炳燭齋文》一卷,《文谷》二卷,《歷代詩紀》一百卷等。此本鈐有“馮己蒼讀書記”“馮己蒼”“馮舒之印”“馮氏臧本”“孫二酉珍臧”“孫潛之印”“鐵琴銅劍樓”“稽瑞樓”等印,表明此本曾經馮舒、孫潛、常熟瞿氏及陳揆等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3 | 只看该作者
張子壽文集二十卷(唐)張九齡撰 明成化九年(一四七三)蘇韡刻本。框高二十一·六釐米,寬十二·六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張九齡(六七八—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唐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幼聰敏,善詩文,廣州刺史王方慶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爲李林甫所譖罷相,貶荆州長史。爲人忠耿剛正,直言敢諫,爲開元賢相。開元二十八年(七四〇)病卒,年六十三,諡文獻。《舊唐書》卷九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有傳。張九齡工詩能文,名重一時。其文格調剛健,雅正沖淡,著有《曲江集》《講經語錄》等。《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曰:“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舊唐書》著錄張九齡“有集二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及《宋史·藝文志》亦有記載。《直齋書錄解題》曰:“《曲江集》本有元祐中郡人鄧開序,自言得其文於公十世孫蒼梧守唐輔而刊之。於末附以中書舍人樊子彦所撰行狀、會稽公徐浩所撰神道碑及太常博士鄭宗珍議諡文獻狀,蜀本無之。”可知《曲江集》曾有兩個宋本,惜未見流傳。明成化五年,翰林院侍講學士丘濬得《曲江集》於館閣群書中,手自抄錄成帙。後丘濬奔喪携書稿南歸,期免喪後付梓。韶州知府蘇韡請留刻郡齋,始刊刻成册,題爲《張子壽文集》。丘濬(一四二〇?—一四九五)字仲深,號瓊臺,瓊山(今屬廣東)人。蘇韡字廷茂,江蘇江陰人,成化中韶州知府,曾刻《武溪集》二十一卷、《張子壽文集》二十卷。
《張子壽文集》明代刊本衆多,多以成化本爲宗,題名有《曲江張先生文集》《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張子壽文集》《張九齡集》《張曲江集》等。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湛若水據丘本翻刻《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二十卷。另有十二卷本多種,如嘉靖二十四年李而進刻本、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王民順刻本,天啓四年(一六二四)顧懋光刻本等,多出於丘本;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張氏刊十二卷本,附《千秋金鑒錄》五卷,亦稱出於丘本。故成化九年本當爲張九齡文集現存最早刻本。此成化本《張子壽文集》二十卷,卷首前有成化九年丘濬序,於卷末蘇韡刻書跋文曰:“韡承乏韶郡之又明日,進拜文獻公祠,退求夫文獻之猶有存者,僅得詩文二十許篇而已,餘未得也。成化己丑冬,始得全集於翰林學士瓊臺丘公仲深。……捐俸重刊,惠此學者,有能於此。”可知該書係蘇韡得文獻公全集於丘濬處、後捐俸刊刻而成。書内鈐有“鐵琴銅劍樓”“新安汪氏”“啓淑信印”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4 | 只看该作者
西崑酬唱集二卷(宋)楊億等撰 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張綖玩珠堂刻本。框高十七·二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楊億(九七四—一○二○)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北宋雍熙元年(九八四)十一歲,召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賜進士第。真宗即位,與修《太宗實錄》。景德中,與王欽若等同修《册府元龜》。纍官至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卒諡文。其人才思敏捷,博覽强記,爲北宋前期文壇領袖。除此書外,尚著有《武夷新集》二十卷。詳見《宋史》卷三百五本傳。此書爲楊億彙集《册府元龜》編修期間同僚唱和詩作而成。景德二年(一○○五)九月,宋真宗下詔令王欽若、楊億編修《歷代君臣事迹》,王欽若奏請以錢惟演等十人同編修。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八月,書成,賜名《册府元龜》。期間,楊億、錢惟演、劉筠等人與同僚“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楊億自序)。其後,楊億將這些唱和詩作彙爲一集,“析爲二卷,取玉山策府之名,命之曰《西崑酬唱集》”(楊億自序)。全書以詩題編次各家唱和之作,同題唱和之作列於一處,原唱在前,和詩在後;詩題大體以創作時間先後爲序。關於此書結集時間,有景德四年、大中祥符元年、大中祥符六年諸説。楊億自序署“翰林學士户部郎中知制誥”,而《宋史》卷三百五本傳記其“大中祥符初,加兵部員外郎、户部郎中”。又此書所收諸詩,有明確紀年而時間最晚者爲《戊申年七夕五絶》,戊申乃大中祥符元年,由此可推知此書結集不會早於是年。大中祥符六年之説蓋由錯誤繫年造成。此書成於大中祥符元年,當較爲可信。關於此書所收酬唱人數,有十七人、十八人二説。楊億自序曰:“余景德中忝佐修書之任,得接群公之遊。時今紫微錢君希聖、祕閣劉君子儀,並負懿文,尤精雅道,雕章麗句,膾炙人口,予得以游其墻藩而咨其模楷。二君成人之美,不我遐棄,博約誘掖,置之同聲……而予以固陋之姿,參酬繼之末……其屬而和者又十有五人。”揣摩楊億自序之意,“其屬而和者又十有五人”應不包括楊億、錢惟演、劉筠三人。宋劉克莊《後村詩話》續集卷四曰:“今考十五人者,丁謂、刁衎、張詠、晁迥、李宗諤、薛映、陳越、李維、劉隲、舒雅、崔遵度、任隨、錢惟濟,有名秉不著姓(筆者按:清代通行本作劉秉,今人多疑爲張秉),王沂公衹有一篇,在卷末。”由此可知,劉克莊所見本中,參與酬唱者爲十八人,與楊億自序正合。此本及後世傳本皆收十七人,脱王沂公(王曾)一人。關於此書所收詩歌篇數,楊億自序曰“凡五、七言律詩二百四十七章”,此本及後世傳本實收二百五十首,較之初期原貌,脱王曾詩一首,衍詩四首。具體爲何,已不可考。此書編成不久,即有刊本行世。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十一載,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御史中丞王嗣宗言:‘翰林學士楊億、知制誥錢惟演、秘閣校理劉筠唱和《宣曲》詩,述前代掖庭事,詞涉浮靡。’上(真宗)曰:‘詞臣,學者宗師也,安可不戒其流宕!’乃下詔諷勵學者,自今有詞屬浮艷不遵典式者,當加嚴譴。其雕印文集,令轉運使擇部内官看詳,以可者錄奏”。爲此書而發的禁浮文詔(《宋大詔令集》卷一百九十三)中有“别集衆製,鏤版已多”之語,又歐陽修《六一詩話》“《西崑集》行”也顯指刊行。由此表明此書時已刊行。《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後村詩話》《玉海》等書均著錄此書,亦可證此書宋時當有刻本,惜已不存。此書現存最早刻本當爲明嘉靖十六年張綖玩珠堂刻本,即此本。張綖字世文,自號南湖居士,江蘇高郵(今屬江蘇)人。少聰敏,十五歲入郡庠,與兄經、紘,從弟繪合稱“張氏四龍”。正德八年(一五一三)舉人,八試會試不中,謁選爲武昌通判,官至光州知州。後歸隱武安湖上,構草堂數楹,藏書數千卷。此本版心上方鎸有“玩珠堂”三字。前有嘉靖丁酉(十六年)張綖序,次楊億自序,次詩人姓氏一葉。此本較爲罕見。民國初年爲揚州秦更年珍藏,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傅增湘轉歸傅氏藏園。《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九《明玩珠堂本〈西崑酬唱集〉跋》云:“此本既以舉世稀見爲珍,又以探源宋槧足貴,雖梓於明代,要與天水遺刊同其罕秘也。”張元濟輯印《四部叢刊初編》初用寫本,重印時傅氏遂舉此本易之。此本鈐有“江都秦更年曼青之印”“增湘”“佩德齋”“晉生心賞”等印,知爲秦更年、傅增湘、傅忠謨(字晉生,傅增湘子)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5 | 只看该作者
顔魯公文集十五卷補遺一卷(唐)顔真卿撰 年譜一卷(宋)留元剛撰 附錄一卷 明嘉靖錫山安氏館銅活字印本 趙元方跋。框高十九·六釐米,寬十四釐米。每半葉十三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顔真卿(七○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郡望琅玡臨沂(今屬山東)。唐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歷醴泉尉、長安尉、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出爲平原太守。安祿山叛,發兵抵抗,聯結附近十七郡,被推爲盟主。亂平,入官京師,遭讒貶黜。後爲刑部尚書,封魯郡開國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受命往諭,持節不屈,被縊殺。贈司徒,諡文忠。書法精絶,尤擅楷書,世稱“顔體”。事見殷亮《顔魯公行狀》、令狐峘《顔魯公神道碑銘》、《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本傳、《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本傳。真卿有《盧陵集》《臨川集》《吳興集》等,均已早佚。北宋時,吳興沈氏採掇遺逸,編爲十五卷,劉敞爲之序。嘉祐年間,宋敏求集其刻於金石者,又編爲十五卷。南宋嘉定年間,留元剛得宋敏求所編殘本十二卷,乃以史傳諸書、碑迹雜記,詮次年譜,繫以見聞,參異訂疑,搜亡補失,編爲十五卷,末附補遺、年譜、行狀、碑銘及新舊《唐書》本傳,自爲後序。沿及明代,留本亦不甚傳。明嘉靖二年(一五二三),錫山安國(字民泰)得傳錄舊本,欲重梓之,請吳郡都穆校訂。都穆取其家藏舊本與留元剛本互校,認爲留本“有公文補遺及年譜、行狀,皆予家所無,而予家本自《和政公主碑》至《顔夫人碑》十首,又元剛之所未有”,遂重加編訂,“舊本皆以詩居首,今僭爲編訂,以奏議第一,表次之,碑銘次之,書序與記之類又次之,而以詩終焉。若補遺諸作,則各從其類。卷仍十五,以符舊集之數。而年譜、碑狀、列傳諸文,别爲繕寫,以附於後”(明嘉靖二年安國安氏館刻本卷末嘉靖二年都穆後序),由錫山安國安氏館刊刻行世,首有嘉靖二年(一五二三)楊一清序,次爲劉敞序,次爲正文及補遺,後附年譜、行狀、碑銘、新舊《唐書》本傳,末有留元剛後序、嘉靖二年都穆後序。此乃顔氏文集現存最早之本,後曾影印收入《四部叢刊》。此本版心鎸“錫山安氏館”,版心下有印工姓名,各卷卷端題“錫山安國刊”或“錫山安國校刊”。此本卷一爲奏議,已爲都穆編訂後之面貌。此本卷末有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趙元方跋,謂“以此本校安國刻本,此本絶勝。是以知活字本之可貴者,不僅以其傳印之少也”。此本流傳絶稀,傳世僅寥寥數部,洵足珍重。此本鈐有“曾在趙元方家”“一廛十駕”“趙鈁珍臧”“元方心賞”“無悔齋校讀記”“沅叔審定”“臧園藉觀”等印,知爲趙元方舊藏,傅增湘曾借觀。建國初,趙元方擇其所藏精本,捐獻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9 | 只看该作者
温庭筠詩集七卷别集一卷(唐)温庭筠撰 明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李熙刻本 馮長武校並跋。框高十九釐米,寬十二·一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雙邊。温庭筠(八一二?—八七○)一作廷筠,又作庭雲,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相貌奇醜,人稱温鈡馗,其人聰穎,才思敏捷,尤長於詩賦,士人翕然推重,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温八叉”之稱。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且恃才不羈,又喜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試不第,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他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温李”。存詩三百餘首,所涉體裁、題材廣泛,古詩、律詩均有佳作,字裏行間充滿羈旅行役、友人寄贈、身世感懷之情。精通音律,詞采出衆,爲詞華麗,穠豔精緻,領銜“花間派”,與韋莊並稱“温韋”。駢文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他們所創造的“三十六體”在駢文史上亦有深遠影響。《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有傳。此本是現存温庭筠詩集之最早刻本,前七卷收詩二百五十餘首,别集一卷收詩四十二首,偶有幾首詩題旁附有作者創作緣起。據《新唐書·藝文志》等所載可知,温庭筠詩在唐末已成集。《郡齋讀書志》對温集七卷本已有著錄,並提及外集一卷。温詩外集應是宋人在本集七卷外,集其佚詩而成。《直齋書錄解題》亦提及温詩七卷本。直至今日,七卷本仍爲温詩較通行之本。此外,國家圖書館尚藏有明弘治十二年李熙刻《温庭筠詩集》七卷本的另外一部,有殘,無馮長武跋,集前有李熙序,頗有價值。此明弘治十二年李熙刻本,正文中詩歌題目低兩格刻印,經馮長武朱筆圈點校過,卷尾馮氏跋云:“太歲戊子季冬之月望後一日校練一過,此本不甚精好,先君子曾獲宋刻半本,爲友人借去,不復得歸,今更存一抄本頗勝於此也。”馮武(一作長武)(一六二七—?)字竇伯,號簡緣,明末清初江蘇常熟人。藏書家馮舒、馮班之侄,能詩善書。其父馮知十藏書頗富,武子承父業,廣肆搜集,精於校勘,隱湖毛氏刊書多經其校訂。家有“世豸堂”,是其藏書與刻書之所。有“海虞馮氏”“簡緣馮氏藏本”“簡緣子”“竇伯藏書記”等印。此本在流傳過程中前後有數葉遺失,經補抄後依然完整呈現出全部内容。補抄部分分别是卷首目錄中的前七葉與卷尾别集中的兩葉,刻本至别集《傷寒宵》詩半戛然而止,剩餘四首詩與馮長武跋均在補抄葉面。由此觀之,推測此書補抄不晚於藏於馮氏之時。此本墨黑字端,偶有連筆,卷首目錄處與卷尾均鈐有“鐵琴銅劍樓”“簡緣”“馮氏藏書”等印,再參之跋文落款“天目民海虞馮長武竇伯氏識”,可知此本曾爲上黨馮氏所藏,後入鐵琴銅劍樓。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0 | 只看该作者
樊川詩集四卷(唐)杜牧撰 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江陰朱承爵朱氏文房刻本 趙元方跋。框高十六·五釐米,寬十四·四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杜牧(八○三—八五二)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高門世族“京兆杜氏”,爲宰相杜佑之孫,繼承了其祖父以《通典》爲代表的經世致用之學,政治抱負遠大,胸懷建功立業之心,其《上李中丞書》中表明其注意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主張平定外患,維護安内統一之局面,但由於性格耿介,不屑於逢迎權貴,仕途並不順暢。太和二年(八二八)登進士第,在江西等地爲幕僚多年,也曾做黄州等地刺史,亦曾入朝任監察御史等職,官至中書舍人。杜牧才華横溢,爲詩作文功夫卓越,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在《獻詩啓》中自稱“苦心爲詩,本求高絶。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其詩歌題材豐富,七言絶句有不少佳作,在關注現實生活的同時,擅長咏史抒懷,借古時之人、事,引出對時局的看法。其詩情致高遠,筆力勁拔,俊爽峭健之中,時帶風華流美之致。杜牧享年五十歲,有《樊川文集》等傳世,新舊《唐書》有傳,均附載《杜佑傳》内。杜牧祖父杜佑在長安南面樊川置有别墅,牧喜愛有加,用自己的官俸重新修葺,晚年居於此,自號“樊川子”。其外甥裴延翰彙集杜牧作品,以“樊川”二字入其名,爲《樊川文集》,並在《樊川文集序》中謂,杜牧臨終前,盡搜文章,閲千百紙,擲焚之,留者僅十之二三。幸其外甥裴延翰所貯藏的比焚餘者十多七八,釐爲二十編,共存詩文四百五十篇,題曰《樊川文集》。宋代以後又出現《外集》《别集》,然多混入他人僞作。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是最爲通行的舊注本,馮氏僅注《樊川文集》之前四卷詩歌,《外集》《别集》中詩概不出注,以爲此皆樊川臨終前欲棄焚者,非欲留者。世行本《樊川詩集》出自《樊川文集》,衹收前四卷詩。此本爲正德十六年朱承爵所刻,版式精勁古雅,字體仿宋,横平豎直,整齊嚴謹,左欄上角書耳中刻有“江陰朱氏文房”六字。朱承爵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又號左庵,明代江陰人。好聚書,尤喜宋版。愛刻書,多刊詩集。除《樊川詩集》外,還刻有《庾開府集》《浣花集》等。此《樊川詩集》書前有“樂志樓”等印,卷末鈐有“曾在趙元方家”“鈁”等印章。上世紀五十年代,趙氏諸多精本入藏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多是罕傳善本。本書趙氏跋語,曰:“此册爲王蓮涇舊藏,卷末葉數及書根皆蓮涇筆也,庾樓丈云。”王蓮涇即王聞遠。聞遠(一六六三—一七四一)字聲宏、又作聲弘,一字叔子,號蓮涇,亦號蓮涇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精鑒賞、富收藏,所藏之作多爲名品。從趙元方跋語及相關鈐印知,是書經王聞遠藏,後輾轉歸藏趙元方無悔齋。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1 | 只看该作者
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輯 明抄本 孫星衍、嚴可均 、周星詒校並跋 王石華、洪頤煊、王引之、錢東垣、顧廣圻、譚儀校 傅以禮跋 戴望、譚儀、葉昌熾、鄧邦述題款。框高十八·八釐米,寬十六·二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十八字,藍格,藍口,四周單邊。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隋大業初授秘書郎。入唐後,纍官至弘文館學士,授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稱“虞永興”。卒贈禮部尚書,諡文懿。書法繼承二王,爲唐初四大書家之一,傳世墨迹碑刻甚多。有詩文集三十卷,已散佚不全。民國時張壽鏞輯爲《虞秘監集》四卷,收入《四明叢書》。《舊唐書》卷七十二、《新唐書》卷一百十五有傳。唐劉禹錫《嘉話錄》云:“虞公之爲秘書,於省後堂集群書中事可爲文用事,號爲《北堂書鈔》,今北堂猶存,而《書鈔》盛行於世。”可知北堂爲秘書省之後堂,是書乃虞氏在隋爲秘書郎時所作。凡分帝王、后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等十九部,八百五十一類。每一類目下,抄撮彙集經史百家中之相關材料,摘出原句,附注出處、解釋及虞氏案語。書中所引經典,據清孔廣陶統計,除集部外,引書八百多種,“皆三代、漢、魏迄於南朝宋、齊,其最晚者沈約《宋書》、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崔鴻《十六國春秋》、魏收《後魏書》;其詩、賦、頌則顔、謝、鮑爲最晚,陳、隋隻字不鈔,鈔者今世亡其本十蓋八九,其存者亦流俗寫變,殘闕誤訛,不爲典要”(《清嚴可均《鐵橋漫稿》卷八《書陳禹謨刻本〈北堂書鈔〉後》)。保存隋以前古本文獻資料極爲豐富,是今存最古之大型類書,爲歷代學者所推重。《隋書·經籍志三》雜家類有《書鈔》一百七十四卷,當即是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一百七十三卷。宋《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直齋書錄解題》等均作一百六十卷,與今本同,較隋唐時已有所亡佚。王應麟《玉海·藝文》云:“二館舊闕虞世南《北堂書鈔》,惟趙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内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詔褒美。”則是書在宋代已稱罕見。其後長期抄寫流傳,明萬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始有陳禹謨校刻本,然其所據傳抄底本脱誤甚多,且刻版時又憑臆增删、改動,大失原書面貌。明代書賈作僞,曾改題爲《古唐類範》《大唐類要》。清嘉慶間,孫星衍得此明抄本,作跋尾定之爲天台陶宗儀影宋抄本,實則並無實據。此本雖亦不免訛謬誤脱,然較陳禹謨本接近宋元舊本原貌。孫氏遂約同嚴可均、洪頤煊、王引之、顧廣圻、王石華、錢東垣等先後加以校勘整理,詳情可參看嚴可均《書〈北堂書鈔〉原本後》一文。此本卷一百三十九後有嚴氏手跋云:“嘉慶二十年十一月初六日校此卷起,至十七日校訖。每日黎明即起,至二鼓或三鼓就睡,窮十二日之力,始得清本一卷,嗚呼難矣!”其難校可以想見,故嚴氏稱“世間難校之書,此爲第一”。經各家校勘後,尚餘六十九卷未校。光緒間,此本爲南海孔廣陶所得,遂與林國賡及其子孔昭熙、孔昭述、孔昭鋆等分校之。此本面貌與陳氏刻本已有天壤之别,可謂存世《北堂書鈔》相當精善之本。孔氏所校定之本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印,通行於世。此本卷首鈐有“雲章閣收藏圖籍印”“紉佩齋清賞印”,不知何人印鑒。自孫星衍五松書屋散出後,爲何夢華所得,何氏去世後,其子售予秀水陳徵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周星貽以七百金收得。其後流傳過程中迭經名家題款。鈐有“五松書屋”“蘭鄰”“閩中韜庵陳氏珍臧”“祥符周氏瑞瓜堂圖書”“星貽”“少唐煙雲過眼之物”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2 | 只看该作者
納蘭詞五卷補遺一卷(清)納蘭性德撰(清)汪元治輯 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汪元治結鐵網齋刻本。框高十九·一釐米,寬十三·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納蘭性德(一六五五—一六八五) 原名成德,後避東宮太子保成名諱,改性德,字容若,亦稱成容若,號楞伽山人,清滿洲正黄旗人,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進士,初授三等侍衛,後晉陞爲一等。精於書畫鑒賞,喜與文人交往,與游皆一時名士,以詞名,有《飲水詞》。又有《通志堂集》等。事具《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汪元治(?—一八八七)字仲安,一字珊漁,號謐卿,鎮洋(今江蘇太倉)人。曾任河南湯陰、中牟令。晚年曾赴徐州、宿遷、崇明等地書院主講。有《結鐵網齋詩集》十卷、《詩稿補抄》一卷。納蘭詞集初名“側帽”,或云典出《北史》卷六十一《獨孤信傳》:“信美風度,雅有奇謀大略。……既爲百姓所懷,聲震隣國。……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或云取晏幾道《清平樂》“春雲綠處,又見歸鴻去。側帽風前花滿路,冶葉倡條情緒”句意。後由顧貞觀、吳綺訂定更名爲“飲水”,或云取《五燈會元》道明禪師答盧行者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之意。是書内封題《納蘭詞》“結鐵網亝藏版”。首周僖序、次趙函後序、次道光壬辰(十二年)夏六月汪元浩(汪元治之伯兄)跋、次道光壬辰秋七月既望汪元治後跋、次原序(含康熙戊午顧貞觀序、吳綺序、嘉慶丁巳夏五月楊芳燦蓉裳序等)、次詞話(含徐釚《詞苑叢譚》、阮葵生《茶餘客話》、顧貞觀《彈指詞書贈詞後》、袁枚《隨園詩話》等)、次詞評(含陳其年維崧、顧梁汾貞觀、丁藥園澎、聶晉人先等諸家評語)、次納蘭詞目錄。全書分五卷附補遺五闋(此本補遺兩葉殘甚)。卷端題“長白納蘭成德容若著,鎮洋汪元治仲安編輯”,卷一終題“錢塘汪燿校”、卷二終題“太倉周升堂校”、卷三終題“歙縣王斑校”、卷四終題“鎮洋蔣希曾校”、卷五終題“昭文蔣寶齡校”。汪元浩跋稱:“仲安因顧梁汾原輯本,及楊蓉裳抄本、袁蘭邨刊本、《昭代詞選》《名家詞鈔》《詞滙》《詞綜》《詞雅》《草堂嗣響》《亦園詞選》等書,彙鈔得二百七十餘闋。其前後之次,則按體編之。字句異同,悉加注明。並采詞評、詞話,錄於卷首。”汪元治後跋云:“元治輯納蘭詞四卷……剞劂告竣,將次刷印,復於吳門彭丈桐橋處得《通志堂全集》共二十卷,内詞四卷計三百四闋(實爲三百闋)……爰即補刊於後,編爲卷五。而元治所輯亦有一十九闋爲全集所未載,殆當時失傳故耳。今彙得三百二十三闋(實爲三百三十六闋),可稱大備無遺憾矣。”周僖序稱:“今珊漁(汪元治)於飲水側帽諸刊外,彙諸家所錄,分體編輯,美矣,備矣,讀者無遺憾矣。”光緒六年(一八八〇)許增邁孫娛園叢刻(即榆園叢刻)本即翻刻此本,許氏本增張預重刻序、補遺十六闋、神道碑、墓誌銘等,此外無增删。王國維《人間詞話》稱:“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此本爲納蘭詞集中首以《納蘭詞》爲名者,納蘭指性德或自此本始,且流傳頗罕,凡體例、校勘等頗具參考價值,殊爲可貴。據李慈銘日記及跋文:咸豐甲寅(四年一八五四)秋,李氏從周星貽處借得汪氏刻納蘭詞全帙,即抄錄六十餘闋。但亦云納蘭詞“絃絃掩抑,令人不懽,洵有顧梁汾所謂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者。然根柢太淺,每露其底藴,長調猶時若不醇,此不讀書之故”。庚申(十年)冬,呂耀斗(字庭芷,一字定子,或稱鶴緣太史,有《鶴緣詞》)屬意李氏評點納蘭詞,並借予汪氏刻本納蘭詞。辛酉(十一年)二月十八夜又讀一過,並評“容若詞長調不如中令,中令不如小令,右三卷已足盡其長矣”(卷三末跋文),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集部·詞曲類》並稱“汪氏本合《飲水》《側帽》二集,又搜其遺賸,共得三百二十三闋(應爲三百二十六闋),所作大約已備”。惜校讎不精,又指“琵琶仙”“秋水”等調爲自度曲,蓋全不知此事者矣”。李氏鈐“絳跗閣主”“慈銘”“霞川花隱”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3 | 只看该作者
敝帚稿略八卷(宋)包恢撰 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庫底本)。框高二十二·五釐米,寛十五·二釐米。每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紅格,白口,四周雙邊。卷八末有缺葉。包恢(一一八二—一二六八)字宏父,一字道夫,號宏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嘉定十三年(一二二〇)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其父辈皆從朱熹、陸九淵學,故恢少聞義理之學、心性之旨,學力宏厚。著《易説》《周禮記》《講義》《家傳》等,皆不存。今僅見《敝帚稿略》一書。包恢少時文譽籍甚,既登仕籍,轉爲功業所掩,或亦由其不自表曝也。嘗作《自識》曰:“疇昔雖或有斐然妄發,未嘗留藁。中間有親友見之,不忍棄,爲之收拾類聚,因而成編,遂有誤傳錄以去者。於是不能掩其惡而匿其醜,予每病之,乃就其間選其彼善於此者,姑别存之,曰《敝帚稿略》。”因知此書乃包氏自行編選成集者。門人鄭無妄刻而行之。元劉塤《隱居通議》卷十七稱,包恢爲文根據義理,下筆輒汪洋放肆,娓娓不窮;所作大都疏通暢達,沛然有餘。則其時當有專集存世。然《宋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皆無所著錄,是已傳世甚罕。清乾隆間開四庫館,未見恢集傳本,館臣僅從《永樂大典》中採掇編輯,得文七十餘篇、詩八十餘首,釐爲八卷。是爲恢集現存諸本之祖。此本係四庫底本,行款與四庫正本全同。卷端首行及書口上端均寫“欽定四庫全書”,卷一、卷五首葉鈐滿漢文“翰林院印”。書中有朱筆字迹,注明需補改之字;又有墨筆字迹,説明抄寫格式。所舉諸端,多爲四庫正本所採用。故讀此本,不僅於恢集有所得,亦於四庫館工作始末有所見。書中粘有浮簽若干,其中卷一第十六葉之簽實爲卷一第十八葉者。書中鈐有“温陵黄氏藏書”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38 | 只看该作者
沜東樂府二卷(明)康海撰 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康浩刻本。框高十七·六釐米,寬十一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細黑口,四周單邊。康海生平事迹簡況,前錄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吳孟祺刻本《對山集》時已介紹。康海認爲,古來“曲與詩同,自樂府作,詩與曲始歧而二矣,其實詩之變也。宋元以來益變益異,遂有南詞北曲之分。然南詞主激越,其變也爲流麗;北曲主慷慨,其變也爲檏實。惟樸實,故聲有矩度而難借;惟流麗,故唱得宛轉而易調”(本書康海《沜東樂府序》)。又謂“由是興之所及,亦輒有作,歲月既久,簡帙遂繁,乃命僮子錄之,以存篋笥,題曰《沜東樂府》……正德八年歲在癸酉冬十二月朔旦,沜東漁父自序”。因知此書之成在正德八年(一五一三)。李夢陽下獄,海受李夢陽妻弟之托,往見權璫劉瑾,李獲救。逮瑾敗,被指坐瑾黨削職爲民,李却不進一言相救,反作《中山狼》雜劇以刺之。海罷歸後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廣蓄優伶,以曲爲樂。此書便是他閒居沜東時所作散曲的結集。《沜東樂府》依文體分爲兩卷:第一卷收散曲小令和帶過曲,凡一百七十五首;第二卷收散曲套數,凡三十三套,其中北曲二十九套,南曲四套。散曲多以北曲寫作,表現出剛勁豪放風格,爲明代散曲創作上做出突出的貢獻。由於其人陟罷非常,故作品中多抒發憤世嫉俗、人生感歎之情,但亦不少表現其閒適散淡、觸景生情之作。 “天應醉,地豈迷,青宵白日風雷厲。昌時盛世奸腴蔽,忠臣孝子難存立。朱雲未斬佞人頭,禰衡休使英雄氣”(本書卷一《寄生草》),簡直是對世道不公的呐喊。“半百年華鬢如絲,興如嚼蠟,樂閑心恰,會行踏。雨兒催,風兒刮,心驚膽怕,想平生閲盡浮夸,向人行,再伏低凹”(本書卷二《粉蝶兒·書懷》),無疑是對世態炎涼、人生坎坷的感歎。而在《紅繡鞋·秋望》中則寫道:“撲翠色,秋山如靛;涌寒波,秋水連天,西風黄葉滿秋川。秋喚起天邊雁,秋折盡水中蓮,秋添出階下蘚。”情景交融,作者心態與文學技巧表現得淋漓盡致。卷末有其弟短跋:“右《樂府》二卷,家兄沜翁舊作也,好事者求錄踵至,因刻之以傳焉。嘉靖甲申春三月丁卯,弟浩謹識。”甲申,嘉靖三年。因知此書確爲是年由康海之弟康浩所付梓。康浩,康鑾中子,正德六年進士,户部主事。《天一閣書目》卷四著錄其《康旻集》三卷。此本鈐有“壽祺經眼”印記,壽祺蓋爲王褆(一八七八—一九六〇),初名壽祺,字維季,杭州人。喜藏印篆刻,工書法,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又鈐有 “長樂鄭氏臧書之印”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38 | 只看该作者
坐隱先生精訂陳大聲樂府全集七種十二卷(明)陳鐸撰(明)汪廷訥訂 明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汪氏環翠堂刻本。框高二十二釐米,寬十四·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陳鐸(一四五四?—一五○七)字大聲,號秋碧,别號七一居士,南直隸下邳(今江蘇邳縣)人,家金陵。世襲濟州衛指揮。工詩善畫,山水仿沈周。尤精聲律,以詞曲馳名,時稱“樂王”。《明史》稱“南都自洪、永初,風雅未暢。徐霖、陳鐸、金琮、謝璿輩談藝正德時,稍稍振起”(《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第二》)。著有《秋碧軒集》五卷、《秋碧樂府》《梨雲寄傲》《滑稽餘韵》《草堂餘意》等。汪廷訥(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字昌朝,號無如,别署坐隱先生、無無居士、全一真人、清癡叟。休寧(今屬安徽)人。曾爲鹽商,明萬曆間官南京鹽運使,左遷寧波府同知。汪氏工詩賦,喜製詞曲,辭歸後築坐隱園,設環翠堂書坊,廣藏圖籍。與湯顯祖、李贄等有唱和。著有《環翠堂樂府》(含雜劇九種、傳奇十六種)、《人境陽秋》二十二卷、《坐隱先生全集》十八卷、《環翠堂坐隱集選》四卷、《養正小史》等,編有《文壇列俎》十卷等。環翠堂刻書頗夥,傳世四十餘種。是書包括陳大聲詞曲傳奇主要作品。據曹學佺序,大聲爲“金陵將家子,生當弘正昇平之世,乃以詞曲鼓吹休明”,凡《梨雲寄傲》《滑稽餘韵》等,及長篇短令,爲“昭代白眉,前無古人”。清末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亦稱“陳大聲詞,全明不能有二”。時人稱其詞曲韻“發而意新,聲婉而辭豔,其體貼人情,描寫物態,有發前人所未發者”。故“按拍花前,兩京教坊,彈絲樽畔,纔一開口便度陳大聲諸曲”(湯有光序)。汪廷訥所作樂府數十種,悉遵陳大聲矩度,因以“原刻不善,日久益復模糊”,不忍“大聲諸作,散佚無統,乃手自訂彙,而更以詩詞二韻,並《草堂餘意》附刻之”,統曰《坐隱先生精訂陳大聲樂府全集》,庶“作者知詩與詞各自爲韻,不得以己意相假借也”。“昔人謂詞絶於明,觀大聲之作,斯言殆未爲信。”(況氏《蕙風詞話》續編卷二)是書凡五册,册一《梨雲寄傲》、册二《秋碧軒稿》、册三《可雪齋稿》《月香亭稿》、册四《納錦郎傳奇》(末葉已殘損)和《太平樂事》、册五《草堂餘意》卷上下。是書各卷前題“環翠堂精訂陳大聲某書”,標“高士里藏板”,各卷卷端則題 “坐隱先生精訂某書”,並標“新都環翠堂藏板”,版心上題“精訂某書”,下著葉數並題“環翠堂”。册一《梨雲寄傲》前有朱鈜書湯有光序,曹學佺序,汪昹澷書汪廷訥刻書序。其餘各册均無序跋。《中國版刻圖錄》稱“此刻世不多見”。入清已極稀見,據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載,其曾得鉅帙逾百葉,《草堂餘意》爲“半塘(王鵬運)假去,即付手民,寫樣甫竟,半塘嬰疾遽歾,元書及樣本並失去,不復可求。是書失傳,明詞之不幸,半塘之隱恫矣”。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集部四·詞類》略有瑕處:“考《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著錄《草堂餘意》一卷,稱‘陳鐸選宋詞,附以己作’。鐸字大聲,卷内題陳大聲者,即黄氏所謂‘附以己作’者也。依春夏秋冬分爲四意,與《草堂詩餘》相同,因冠‘草堂’之目。此本分爲二卷,殆廷訥所分歟?”上文所論“鐸選宋詞”一説非是,《草堂餘意》全爲陳氏和《草堂詩餘》之作,無宋人詞作。此書中題陳大聲者即爲《草堂詩餘》原書題無名氏者,此書題宋人名氏者即《草堂》原書所題,但詞作已是陳氏所爲。而此本分卷爲卷上下,似亦可稱一卷。據鄭振鐸日記,此本一九五六年五月二日歸鄭氏。鈐“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39 | 只看该作者
碧雞漫志五卷(宋)王灼撰 明抄本 錢曾校並跋。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三·七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王灼(一一○五—一一七五?)字晦叔,號頤堂,遂寧(今屬四川)人。南宋紹興中嘗爲幕官,仕宦不顯。著有《頤堂先生文集》五十九卷(一説五十七卷,現存五卷)、《碧雞漫志》五卷、《長短句》一卷(又名《頤堂詞》,現存二十一首)、《祭文》一卷(已佚)、《周書音訓》三十二卷(已佚)、《疏食譜》(已佚)、《糖霜譜》一卷。此書成於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書前有紹興十九年己巳三月王氏自序,謂紹興十五年乙丑冬寓居成都碧雞坊妙勝院,其後往來於王和先、張齊望二家,每飲歸,“旁緣是日歌曲,出所聞見,仍考歷世習俗,追思平時論説,信筆以記,積百十紙,混群書中,不自收拾。今秋(按:疑爲“去秋”之訛)開篋偶得之,殘脱逸散,僅存十七。因次比增廣成五卷,目曰《碧雞漫志》”。此書卷一論樂,述古初至唐、宋聲歌遞變之由;卷二論詞,品評唐末五代至南宋初之詞人詞作;卷三至五專論詞調,詳述曲調源流,對《虞美人》《念奴嬌》等二十八個曲調,逐一追溯得名之緣起與其漸變宋詞之沿革。王氏自序有“一時醉墨,未忍焚弃”之語,可知成書之初尚未付梓。據最早著錄此書的《郡齋讀書志·讀書附志下》可知,此書曾與《頤堂先生文集》五十九卷、《長短句》一卷、《祭文》一卷合刊行世。《頤堂先生文集》最早刻本爲宋乾道八年(一一七二)其侄王傅編刊之本,現存五卷,卷一末有“乾道壬辰六月王撫幹宅謹記”牌記。王灼《長短句》今傳本有《彊村叢書》本,而《彊村叢書》目錄標明所收《頤堂詞》爲“宋乾道刊本”。由此推知,此書最早刻本當爲乾道八年與詩、文、詞合刊之本,惜已久佚。至明代,此書分爲五卷本、一卷本兩個系統。一卷本是五卷本的删節本,最初由陶宗儀删節編定,收入《説郛》卷十八。五卷本是此書足本,在明代以抄本行世,現存有三個明抄本。一爲明祝允明手抄本,現存國家圖書館,僅抄錄五卷本之後三卷。二爲明天一閣抄本,現存臺灣“中央圖書館”,首尾有殘缺。三爲此明藍格抄本。卷末有清初藏書家錢曾於康熙八年己酉(一六六九)所題跋語一行:“己酉三月望日,錢遵王假毛黼季汲古閣本校定訛闕。惜家藏舊本少第二卷,無從是正爲恨。”此本多處鈐有“毛晉”“汲古主人”“汲古閣”等印,而未鈐錢曾一印,知爲錢曾所借之毛氏汲古閣藏本,而非錢曾家藏舊本。此本字裏行間多有朱筆校語,當是錢曾於二本之上同出校語所致。錢曾家藏舊本現已不知下落,據此本校語當可推知其貌。此本除汲古閣諸印外,尚鈐有“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等印,知曾爲盧址(一七二五—一七九四)抱經樓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37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1 | 只看该作者
桂洲詞一卷(明)夏言撰 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石遷高刻本。框高十八·八釐米,寬十四·二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單邊。夏言(一四八二—一五四八)字公瑾,號桂洲,貴溪(今江西貴溪)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進士,授行人,擢兵科給事中。嘉靖初,定祭祀典禮,進禮部尚書。嘉靖十二年兼武英殿大學士,十五年加太子太保,進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入閣參預機務。十八年正月擢内閣首輔,爲嚴嵩所忌,漸失帝意。二十一年革職歸。二十四年復任,因支持收復河套事忤帝意,削職,二十七年賜死。隆慶初,追復故官,諡文愍。著有《南宮奏稿》《桂洲奏議》《桂洲集》《桂洲近體樂府》《鷗園新曲》等。生平詳《明史》卷一百九十六。是書搜集夏言詞作一百五十二首。據吳一鵬序,夏言詞“上賡帝歌,下鳴雅頌,與二三元老更倡迭和於廟堂之上。……公之作華而有則,樂而不淫,實詞林之宗匠也”。《藝苑卮言》亦謂:“我朝以詞名家者,伯温秾纖有致,去宋尚隔一塵。用修好入六朝麗事,似近而遠。公瑾最號雄豪,比之稼軒,覺少精思。錢氏(錢允治)謂:公瑾喜爲長短句,當其得君專政,聲勢烜赫,長篇小令,草藳未削,已流布都下,互相傳唱。殁後未百年,黯然無聞。《花間》《草堂》之集,無有及桂洲名氏者。求如前代,所謂‘曲子相公’亦不可得,可一慨也。”(見清王昶《明詞綜》卷三)王國維《觀堂外集·庚辛之際讀書記》亦稱:“有明一代,樂府道衰,‘寫情’‘扣舷’尚有宋元遺響,仁、宣以後,兹事幾絶。獨文愍以魁碩之才,起而振之,豪壯典麗,與于湖、劍南爲近。方其得路,入正郊廟,出扈禁蹕,一詞朝傳,萬口暮誦。同時名公皆摹擬其體格。門生故吏,争相傳刻,雖居勢使然,抑其風采文采,自有以發之者歟?”(見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卷六)夏言詞作刊本頗夥,趙尊嶽《明詞彙刊》著錄《桂洲集》六卷、《桂洲集外詞》一卷。今據《中國古籍總目·集部·詞類·别集之屬》夏言之詞集有:《桂洲詞》(《桂洲集》)六卷,明嘉靖二十年朱選刻本,上海圖書館藏;《桂翁詞》六卷、《鷗園新曲》一卷,嘉靖二十五年常熟陳堯刻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嘉靖四十五年雙童泉氏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桂洲先生詞》九卷《鷗園新曲》一卷,明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吳萊刻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此本爲明嘉靖十九年石遷高刻本。石遷高(?—一五四九)字謙甫,號易菴,恩縣(今山東平原)人,嘉靖八年己丑科羅洪先榜進士,九年任内黄縣知縣、擢工科給事中、陞户科大名府知府,二十年任江西饒州兵巡副使,二十四年爲河南布政使司分守汝南道右參政,二十七年任四川布政使左使,二十八年任巡撫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年卒於官。今以此本校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第二册)異文頗夥,略具數條,以備一觀:《水調歌頭·答甬川寫情》“綠槐陰合匝” 闋“簡點”爲“點檢”;《水調歌頭·題許司徒松皐書屋》“書屋”爲“書室”,“亂枝”爲“虬枝”;《水調歌頭·柬浚川司馬論詩》闋“薝花纖”爲“薝花細”;《沁園春·送蔡都御史巡撫山東》爲“送蔡都御史半洲巡撫山東”;《沁園春》“屢疏求閒”闋“晝錦”爲“晝繡”,“聲名竝起事方張。”爲“聲名並起,事業方張。”;《沁園春·賀大司徒李蒲汀》爲“賀大司徒蒲汀李公”。其他諸如名爲元、才爲材、週爲周、戍爲戌等等亦多見,又有“前調”爲“又”,“首”爲“闋”之類。故知此刻頗具校勘價值,殊可寶之。此本曾爲鄭振鐸插架之物,鈐“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11-10 07:33 , Processed in 0.02664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