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芳香冰块 于 2018-10-3 14:24 编辑
PART5:解决审美上的打斗问题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场不得不写的打斗写得好看,写得恰如其分。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打斗不是什么特别“了不得”的东西,它毕竟只是一个故事的一部分,是你用同样的文字构建起来的,都在你的键盘掌控之下。
所以,要有“平常心”,也就是小说发展到某某个故事情景时,需要一场不得不写的打斗了,那你就顺理成章地把它写出来就好,甚至不必做特殊的准备。
所以,如果你本身的文字是这样,到描写打斗时,忽然要极尽工巧地写一场打斗,那么,很可能会不太成功,就好像古龙在写到阿飞和荆无命对决时,忽然用的是杨过和金轮法王打斗的风格——古龙的剧情和人物会很好,杨过和金轮法王式的对决也会很好,但二者结合起来,就不好了。
在描写打斗前,我们先确认这一点。
也就是说,打斗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日常”和“剧情”的延伸而已。
这是它“自然”的地方。
同时,既然打斗很重要,是小说中的重要模块,甚至在“武侠”二字中占据一半的篇幅,那么,它自然也有特别的地方。
所以,也就有“刻意”的地方。
辩证来看。
再统一起来。
也就是,打斗场面,最重要的不是打斗场面的直接描写,而是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打斗外”,比“打斗内”更加重要。
诚然,这里有一部分还是“逻辑问题”上的打斗,但是它也同时是“审美问题”上的打斗。
就好像“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真正属于叶孤城和西门吹雪的打斗场面,一共才占有多少?
那些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铺垫和前戏才更重要,才更有看头。
我们在写打斗场面时,应该时刻注意这一点,不要等到需要写一场打斗时才仓促动笔,去刻意改编节奏,“拗”一场打斗,那样写得痛苦,看得也痛苦。那样的打斗,是很难写好的。
所以,对于武侠小说的构思来说,我们常常会将打斗,尤其是主要人物的打斗作为节点,来约束结构和节奏,那么,围绕这些节点形成的结构和节奏,我们就应该想得很清楚,提前做出铺垫和伏笔,让一场打斗艳压群芳,成为真正的高潮和节点。
我们看看《三国演义》第五章,“温酒斩华雄”一节: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也?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这短短几百字(含标点一共585字),写出了一场流芳千古的“打斗”。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这几百字,蕴含了多少信息呢?
1、人物
涉及人物有出场人物:关羽,曹操,华雄,袁绍,袁术,俞涉,韩馥,潘凤,公孙瓒,众诸侯,探子;
提及未出场人物:颜良,文丑,刘玄德(稍前出场),孙太守;
我们知道了:
关羽有勇,有胆略,知彼知己;
袁绍是首领;
曹操明智;
华雄很猛;
袁术迂腐,狐假虎威;
颜良、文丑厉害;
刘玄德有关羽这样的部下,必然很强大,同时也显得神秘;
2、规矩
两军打仗时,主帅与将领帐中议事,画面感,临场感都出来了;
将领可以主动请缨,而不是委派;
军令状;
马上作战;
3、章法
看看500多字有多少层次:两军对垒,华雄挑战,袁绍方一次不敌,二次不敌,主帅叹无可用之人,关羽请缨,被拒,曹操策应,关于再立军令状,温酒,不饮,斩杀华雄,饮酒……
看看多少层次,多少章法,再看看用最简单的方法写的话,就是:
华雄挑战,关羽请缨,斩杀华雄归来。
或者,将重心放到二者的大战上,你一招青龙偃月,我一招倚天屠龙,洋洋洒洒,大战三百回合,3000字篇幅,关羽得胜归来。
哪一种更好看?
显然是前者。但是,我们平常更多看到的,是后者。
我们再去看看金庸名作《倚天屠龙记》中的光明顶之战,写的最好的是什么?并不是有多少场技术含量高的精彩打斗,而是在这场水到渠成的大战中,解决了一些问题,衍生了新的问题,人物在其中得以成长,我们记住的是张无忌大发神威,也是周芷若的刺心之剑,是灭绝师太,白眉鹰王,俞莲舟,宋青书等人的群像,熠熠生辉。
这里说到群像,也再提一句,群像我们普遍觉得难写,尤其是处在静态中时,那么,我们就在动态中去写群像,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场面”,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格外感激武侠小说中有打斗这样的法宝,可以去尽情地描绘群像。而当我们对打斗是一种感激和期待的心情时,我们又怎么会觉得打斗难写?怎么会去抗拒描写打斗,下意识地想要逃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打斗是日常和剧情的延伸 2、“打斗外”比“打斗内”更重要
这是上面讲述的两点,再来讲述“打斗内”的问题——
3、要写“均势”的打斗,不写“悬殊”的打斗
每一场打斗,在描写前,都应该致力于在打斗双方中形成均势,让人难以确知谁能获得胜利。比如“温酒斩华雄”一节,前面极力铺陈华雄之勇,就是为了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勇将关羽形成均势。
但均势并不是只双方的硬实力,而是读者的感受,比如天下第一对天下第九十九的对决,本身可能缺少悬念,但是创作者可以用笔力去实现均势,均势是为带来期待感,和落差的,继而产生“翻转”等效果。
均势也不是只有胜负为目的。比如一个正派的小角色为营救他人拖延大魔头的脚步,那么他的胜负不再是关键,围绕他的意图可以在“打斗内”产生悬念:
为什么明知必死还要选择螳臂当车?
为什么去营救另外的看上去与他不相干的人?
他与另外的人的关系是?
在与强敌对决时,他的武功有没有进步的可能?
他的一死能让强敌掉多少血?
他能等到救援吗?
……
你看即便是一场悬殊的打斗,也可以产生许多的悬念,引人入胜。
这仍然是一场均势的打斗。
均势带来的就是悬疑性,悬念。
真正的打斗场面,是要分层级的,一场打斗可能有十几二十个工序,每出一招,都会带动悬念,谁输?谁赢?如何输赢?这些其实是构成了强烈的悬念,但大多时候,我们将悬念扁平化了。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4、要有比例意识和平衡意识
打斗要有很强的平衡仪式,一般来说,重要的打斗,涉及到大人物的,涉及到主角的打斗,要多写,篇幅要拉长。当然也不是无节制地拉长。这种比例意识和平衡意识很多时候是天生的,不是特别需要提醒和平衡。
但是,最高明的打斗,仍然要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一点,要可以通过打斗去“放纵”,去铺陈情绪,也要通过打斗去“约束”,“克制”。
写打斗,是用文字去写,不是要填空。字是有价值,有代价的,对它的策略是“惜字如金”,因为字多了占篇幅,篇幅大,剧情有限,就水,小说质量就下降了。
所以,要注意打斗时信息的“密度”。
一定程度上,小说是一种在有限的篇幅内努力扩充信息量给予读者以尽量多的信息和满足感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压缩,再去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赋予它以美感。
但庞大的信息量,首先仍然是必须的。
所以我们要着重分析“温酒斩华雄”一节,就是它兼具了各种任务,并且都完成得非常好。
我为什么要写一场打斗?
我希望用它来解决什么问题?
我赋予它以多大的篇幅?
打斗是否融合于上下文,并且具有它作为打斗场面的美感?
这场打斗我能写得更好吗?
这样一来,对打斗描写的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一部分?
是不是这样要比“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尽量选择恶劣天气……现在大众都爱看法宝所以可以写法宝比拼而且还省力……打斗一定要有翻转……打斗一定要吟诗……打斗一定不要吟诗……一定要有百晓生和兵器谱……一定不能有百晓生和兵器谱……要从色声味形去写立体打斗”更有意义一些?
|